老年健康时报

“一个猪肚十副药”:50岁后该多吃?真相没那么简单

作者:朱萍 高级营养师 编辑:秋实 出版:老年健康时报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老年健康时报朱萍 高级营养师08月14日报道:

“一个猪肚十副药”,这句流传已久的老话,道出了民间对猪肚的偏爱。尤其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不少人坚信吃猪肚能养胃、补身体,甚至把它当成“食疗良方”。那么,这句老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50岁后多吃猪肚,真的对健康有益吗?


一、老话里的“养生智慧”,藏着对“脾胃”的重视

从传统养生观念来看,“以形补形”的思想影响深远。猪肚作为猪的胃部,在中医里被认为“性味甘温,入脾、胃经”,能“补虚损、健脾胃”。《本草经疏》中就提到,猪肚可“补脾胃之虚,益气血之源”,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一个猪肚十副药”:50岁后该多吃?真相没那么简单
50岁后,人体脾胃功能逐渐衰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乏力等问题。此时适当吃些猪肚,在老一辈看来,正是“对症”的食疗——用动物的脏器来滋补人体相应的器官。这种朴素的认知,其实暗含着对中老年人“顾护脾胃”的健康提醒,而脾胃恰恰是中医里“气血生化之源”,关乎全身营养供给,这也是老话能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从现代营养学看,猪肚的“优势”与“短板”

抛开传统说法,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猪肚的成分其实很明确:

• 蛋白质丰富:每100克猪肚含约15克蛋白质,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容易被吸收,能帮助中老年人补充肌肉所需的营养,延缓肌肉流失。
“一个猪肚十副药”:50岁后该多吃?真相没那么简单
• 矿物质多样:含有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锌参与消化酶的合成,对维持食欲和消化功能有一定作用;硒则是抗氧化剂,能增强免疫力。

• B族维生素含量高:尤其是维生素B1、B2和烟酸,这些营养素与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健康相关,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

但猪肚也有明显的“短板”:

• 高脂肪、高胆固醇:每100克猪肚的脂肪含量约5克,胆固醇含量高达165毫克,远超瘦肉(猪肉瘦肉胆固醇约81毫克/100克)。50岁后,人体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下降,过量摄入可能增加高血脂、动脉硬化的风险。

• 嘌呤含量中等:对于尿酸偏高或痛风患者,猪肚属于“中嘌呤食物”(每100克含嘌呤75-150毫克),过量食用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因此,猪肚并非“十全大补”,它的营养优势需要合理利用,而短板则需要警惕。

三、50岁后吃猪肚,这样吃才健康

如果喜欢吃猪肚,50岁后不妨记住这几个原则,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减少健康风险:

• 控制量,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食用量建议不超过100克(约巴掌大小),避免因过量摄入胆固醇和脂肪给身体“添负担”。
“一个猪肚十副药”:50岁后该多吃?真相没那么简单
• 搭配蔬菜,平衡营养:烹饪时多搭配芹菜、青椒、萝卜等蔬菜,既能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又能解腻,帮助消化。比如“猪肚炒芹菜”,就是经典的健康搭配。

• 少油少盐,清淡烹饪:避免用油炸、红烧等方式,最好选择卤、煮、炖,少放酱油、盐和糖。例如“白煮猪肚”蘸少许醋,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减少油脂摄入。

• 特殊人群需忌口:高血脂、高血压、痛风患者,以及消化功能极差的人,建议少吃或咨询医生后再食用,避免加重病情。

四、养胃补身,不止靠猪肚

其实,50岁后想护好脾胃、补好身体,与其依赖某一种食物,不如注重饮食均衡:

• 多吃全谷物和杂粮:如小米、南瓜、山药,这些食物温和易消化,能为脾胃“减负”;

•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等,既能补充营养,又比动物内脏更健康;

• 细嚼慢咽,规律饮食:这比任何“补品”都重要,能减少脾胃负担,让消化更顺畅。

老话“一个猪肚十副药”,更多是古人对食材功效的经验总结,其中的核心是提醒中老年人关注脾胃健康。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既要理解老话的智慧,也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食物——猪肚可以吃,但不必神化,更不能过量。50岁后的健康,从来不是靠某一种“神药”或“神食”,而是藏在日常的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里。

偶尔煮一锅暖暖的猪肚汤,搭配蔬菜,和家人分食,既是对传统的呼应,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但别忘了,健康的关键,永远是“适度”与“平衡”。

责任编辑:秋实

  • 上一篇:揭秘蜂王浆的10大价值,第一个作用就藏着健康密码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