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繁华喧嚣的背后,医院冰冷的走廊里,孤独老人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他们独自面对复杂的就医流程,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这一弱势群体的就医现状,正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挂号窗口前的无奈等待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寒意,市医院挂号大厅已人头攒动。72岁的王大爷便是其中一员,他患有糖尿病,定期要来医院复查。子女都在国外,他只能独自前来。

王大爷站在挂号队伍中,眼神里满是疲惫和焦虑。周围的年轻人熟练地在手机上操作挂号,而他却只能眼巴巴地望着窗口。“我不会用那高科技的玩意儿,只能早早来排队,就怕挂不上号。”王大爷无奈地说。队伍缓缓前行,每挪动一步,他都要费力地踮脚张望。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等待,终于轮到他挂号,但专家号早已被抢光,他只能挂了普通号。
据医院工作人员透露,每天像王大爷这样不会网上挂号的老人不在少数。在非高峰时段,窗口挂号平均等待时间约为40分钟;而在高峰时段,等待时间往往超过一个半小时。由于号源有限,约25%的老人无法挂到当天心仪的专家号。

迷宫般医院里的艰难寻路
拿着挂号单,王大爷开始寻找内分泌科诊室。医院科室众多,指示牌虽有但不够清晰,对于眼神不好的他来说,寻找诊室如同在迷宫中摸索。他向路过的护士询问,按照指引在不同楼层间穿梭,找了近20分钟才找到诊室。
轮到王大爷看病时,医生询问病情,他因紧张和听力不好,回答得颠三倒四。医生不得不反复询问,花费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才了解清楚。看完病,医生开了检查单,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检查,检查地点分散在不同楼层。王大爷拿着单子,一脸茫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艰难寻找。
医院布局复杂,科室分散,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可能迷失方向,更何况是孤独的老人。平均每位老人在寻找检查科室的过程中,要花费20 - 30分钟,有的甚至更长。这不仅消耗了老人大量体力,还可能导致检查延误。
检查过程中的无助时刻
在抽血处排队时,王大爷前面的老人因忘记医生叮嘱,没有空腹,导致当天无法抽血。这让王大爷心里一紧,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符合要求。轮到他抽血时,护士动作熟练,但他还是忍不住紧张。抽完血,他又要去另一个楼层做B超检查,需要憋尿。可医院的开水间离检查室较远,他来回跑了几趟,才憋好尿。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没有家人陪伴,孤独老人面临诸多不便。比如,做检查时没人帮忙拿物品、排队;检查结果出来后,没人帮忙解读。一些老人因对检查流程不熟悉,错过检查时间,不得不重新预约,增加了就医成本和时间。
治疗与康复的孤独前行
看完病、做完检查,王大爷还要去药房取药。药房前也排着长队,他站在那里,脚步已经开始发软。取完药后,看着手中一大袋药,他发愁怎么吃。医生讲解的用药方法,他只记住了大概,又不好意思再回去问。
回到家后,王大爷只能按照模糊的记忆服药。由于缺乏家人监督,他有时会忘记服药时间或剂量。孤独老人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缺乏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往往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这对病情的恢复极为不利。据统计,约40%的孤独老人在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曙光初现:多方努力带来希望
面对孤独老人就医的重重困境,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许多医院在挂号大厅、门诊楼层增加了导医人员,专门为老人提供帮助。导医人员不仅协助老人挂号、缴费,还引导他们前往各个科室。医院还推出了老年患者优先通道,减少老人等待时间。
一些社区组织志愿者定期陪伴孤独老人就医。志愿者提前帮老人在网上挂号,就医时全程陪同,帮忙排队、拿检查报告、向医生询问病情等。同时,社区还开展健康讲座,邀请医生为老人讲解常见疾病的防治和就医注意事项。
政府部门也积极行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目前,部分医院正在开发适老化的就医APP,简化操作流程,方便老人网上挂号、查询检查结果。此外,政府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孤独老人提供上门健康检查、送药等服务。
孤独老人就医难问题,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道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家庭应给予老人更多关爱,尽可能陪伴老人就医;社会应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营造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孤独老人在就医路上不再孤单,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