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业,融入农业发展路更宽
专家在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宁海村种植户刘显富的黄瓜大棚中查看蜂授粉情况。
在我国养殖业中,蜂产业只占据很小地位,发展有限。但是不起眼的蜂产业不仅为大众带来甜蜜,更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不少偏远山区的群众靠着养蜂实现了增收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2018年起,为了推动我国蜂产业发展,财政部每年落实资金5000万元,支持河南、湖北、云南等10省份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2022年开始,每年资金增加到8000万元。
今年是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的第6年,各项目省工作进展如何?蜂业全产业链发展如何?蜂授粉机制是否建立?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在广西北海市召开蜂业质量提升推进会,记者在此次活动上一探究竟。小蜜蜂成就大产业
走进位于广西阳朔县白沙镇的阳朔县羿春族蜂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公司新建的蜂产品无菌包装车间掩映在一片绿色中。
“那片都是自然野生的九龙藤,是种中草药,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9-10月正是开花的季节,这期间蜜蜂采集九龙藤花蜜酿造而成的九龙藤蜂蜜可是我们阳朔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呢。”公司创始人朱志强介绍,由于祖辈都是以养蜂为生,他从小便知道,从养蜂到取蜜,没有一件容易事。“我们蜂业生产方式落后粗放,必须要改变才有发展。”朱志强说。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蜜蜂资源丰富,蜜源也很丰富,蜂群规模大,但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蜂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种蜂育繁推体系不健全,养蜂生产方式粗放,蜂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亟待提升。
“2021年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以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地理区域、自然生态和中蜂资源优势,推广蜜蜂授粉替代人工授粉技术,提高养蜂标准化水平,有效推动了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处长罗军介绍,2022年,广西饲养蜜蜂109万群,蜂蜜产量2.95万吨,同比增长13.5%。
项目实施以前,大部分蜂农习惯自行育王,导致蜂种退化严重。项目实施后,各项目省重视种蜂培育,黑龙江从吉林、浙江等地引进意蜂优质种蜂王与本地意蜂进行选育,培育出繁殖力、生产力、抗病力、抗逆性及越冬越夏性能好的本地新蜂种。目前已建成的12个良种场推广良种约10万余群,改良蜂群产蜜量平均提高10%以上。通过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黑龙江省蜜蜂良种普及率达93%,大大提高了养蜂生产者经济效益。
为了推动蜂产品精深加工,河南省重点支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设施装备,采购蜜蜡分离机、化晶罐、过滤器、智能摇蜜机等设备,新建蜂花粉、蜂王浆生产线和全自动蜂蜜灌装线等,让蜂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提升30%以上。目前,河南现有蜂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产值达40亿元以上,填补了蜂产品精深加工的短板。
随着项目实施,我国蜜蜂品种有了较好保护利用,目前我国蜜蜂地方品种14个,培育品种8个,引入品种8个。全国共有蜂群约1440万群,每年蜂蜜产量46万吨左右,我国蜂业从育种到养殖生产加工都有了显著提升。
新业态蕴含新商机
随着蜂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蜂蜜、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产量也不断提升。“现在我国蜂蜜、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产量都占世界首位,但是我国却没有足够有影响力的蜂产品品牌,品牌化推进工作迫在眉睫。”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项目省份积极培育蜂产品品牌,拓展品牌效应。江西省连续4年举办蜂蜜大赛,提升蜂蜜品牌宣传力度。山东省通过加大绿色、有机蜂产品品牌开发力度,强化品牌资源整合,打造了“蜜汇宝”“新泰山珍蜜”“黄岩蜂蜜”等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重视商标、信誉、专利等无形资产建设,促进山东蜂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而湖北省则有崇阳野桂花蜜、枝江蜂蜜、竹溪蜂蜜等8个蜂产品区域品牌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另外还培育了诸多地方龙头企业优质品牌,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和示范效应。
品牌的培育让蜂产业发展有了宣传的着力点,如何宣传才能事半功倍呢?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丁公村的处州蜂业有限公司养蜂基地是个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好去处。基地依山而建,沿着蜿蜒的上山小路,桂花、铃木、山茶等植物随处可见,树下摆放着的蜂箱中,蜜蜂正忙碌地工作着,山上的露营区游客正在烧烤聚会,山下的研学教育基地小朋友们正体验制作蜂蜜唇膏。
2022年以来,浙江省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了一批美丽蜂场,拓宽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蜂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处州蜂业这种蜂旅融合点建设,吸引了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学习蜜蜂知识、体验割蜜摇蜜等,实现了蜂业与旅游、养生文化互动发展,也让品牌宣传深入人心。同时温州、丽水等地立足生态和地理环境,融合伯温文化、畲乡文化、民俗文化、养蜂和酿酒的古法技艺等,创建“中蜂文化基地”“中华蜜蜂文化主题园”等,让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作物离不开蜂授粉
“蜜蜂授粉后的哈密瓜果形好、裂纹少、甜度高、口感好,而且还省人工。有这么多好处,真应该更早点推广给我们。”在推进会的观摩现场,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平阳村的瓜农冯辉友感叹道。
以前,蜂产业生产关注重点只在如何能生产出更好更多的蜂蜜,却忽略了蜜蜂最重要的授粉功能。我国虫媒作物种植比例较高,如油菜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亿亩左右,柑橘4189万亩,农业对蜜蜂授粉的需求巨大,但是蜂授粉的普及率却很低。
“对种植户而言,蜂授粉后是否需要额外授粉、如何控制授粉强度、授粉措施是否与种植管理模式相契合等问题都让种植户对蜂授粉持怀疑态度。而对蜂农而言,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造成蜜蜂损伤、授粉效果不好、种植户被蜂蜇了还要赔偿等一系列问题也让蜂农对蜂授粉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支持,解决两方疑惑,推动种养双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文君说。
目前,通过蜂授粉技术的推广,蜂授粉推广区域优势作物普及率在项目区基本上达到了50%以上。吉林大田西瓜和甜瓜蜂授粉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草莓授粉普及率达到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蜂授粉坐果率平均提高20%以上,增产近10%。
此外,为更好服务蜂授粉市场,项目省积极培育建设第三方蜂授粉服务组织和平台。北京开发出农作物高效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对养蜂场合作社开展蜂授粉服务,按照市场指导价的50%进行补助,实现了下单、退单、签收、追踪监督抽查和数据统计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吉林成立了吉林省蜂授粉服务组织,带动了靖宇县、白城市黑水镇等地经济作物种植户利用蜂授粉,当地蜂授粉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
“人们常说小蜜蜂大产业,但其实不光有产业,还应有大市场和大格局,我们不能光盯着蜂产品的生产,要把目光放得更远,要充分发挥蜜蜂的授粉功能,提升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辛国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