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吕泽田教授荣获第四届国际蜂胶大会殊荣:全球蜂胶质量标准背后的科学使命与团队协作
第四 届国际蜂胶会议表彰中国重要贡献由世界蜂胶研究组织(IPRG)主办,“第四届国际蜂胶会议”于2025年2月13-15日在巴西圣保罗州里贝朗普雷图举行,汇聚了从事蜂胶新化合物分离与鉴定、开发与质量控制、真实性、残留和污染物检测方法、药理学、毒理学、新工艺、产品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二百多名研究人员,专业学者等参会。本次会议的主题:“蜂胶--提高免疫力--共勉--可持续性”。中国蜂产品协会副秘书长谭丽蕊率中国代表团一行出席了本次会议。(相关报道见中国蜂产品协会公众号)会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IPRG对“蜂胶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吕泽田和ISO/TC34/SC19蜂胶工作组(WG2)召集人安德莉莎颁发了定制的表彰奖牌。授予吕泽田教授奖牌上的评价是:“感谢您致力于蜂胶的不懈努力。您的承诺和专业知识是将蜂胶项目引入 ISO 的关键,提高了全球质量标准,并巩固了其在科学和国际监管中的作用。您毕生的贡献加强了蜂胶在世界的未来”。 一、国际蜂胶大会:联结科学与可持续的全球倡议
国际蜂胶大会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蜂胶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全球化。本届大会由国际蜂胶研究组织(IPRG)主办,巴西联邦政府工业与商业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赞助。巴西作为全球蜂胶主产国之一,其政府的高度参与凸显了蜂胶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会议围绕蜂胶成分分析、质量控制、免疫机制研究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而ISO蜂胶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成为核心焦点。
大会开幕致辞中,IPRG主席阿贝梅(The FetianIs)强调:“蜂胶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科学与人类健康的纽带。ISO标准的诞生,标志着蜂胶从传统经验迈向现代科学体系的跨越。”这一评价直指蜂胶行业的痛点——长期以来,因缺乏统一标准,全球蜂胶质量参差不齐,科研合作受阻,消费者信任度低迷。吕泽田教授主导的ISO标准项目,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
二、ISO标准之路:吕泽田教授的学术坚守与国际视野
吕泽田教授的名字与中国蜂胶研究的崛起密不可分。作为中国蜂产品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深耕领域60年,主导完成国家级蜂胶科研项目20余项,其团队在蜂胶活性成分提取、抗菌机制及标准化检测技术上的突破,为行业奠定了科学基础。然而,真正推动中国蜂胶研究走向世界的,是他对国际标准化的执着追求。
2018年,吕泽田教授联合巴西等国的相关专业机构,向ISO提交蜂胶标准化提案。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各国对蜂胶定义、活性成分阈值及检测方法存在分歧。例如,巴西强调绿蜂胶的独特性,而欧洲更关注蜂胶的酚酸含量。吕泽田教授以数据为矛,提出“核心指标+地域特色”的双轨框架——即以黄酮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为全球统一基准,同时允许产区标注地理标志成分。为验证方案的普适性,其团队协调全球16个实验室对所有样本进行比对分析,最终促成《蜂胶国际标准》(ISO 24381)于2022年发布。
吕教授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方案,更在于他搭建了跨国的科学对话平台。巴西蜂胶研究中心代表在大会演讲中表示,“他让‘中国智慧’成为国际标准化的催化剂。”
三、荣誉的背后:缺席领奖台,凝聚团队之光
尽管未能亲临巴西,吕泽田教授的成就仍在大会引发强烈共鸣。颁奖环节,组委会通过短片回顾其学术生涯,李璇博士代他表达了隔空致辞:“这份荣誉属于所有为蜂胶事业奋斗的同仁。从实验室到蜂场,从企业到国际会议,是无数人的努力让中国蜂胶登上世界舞台。”
代为领奖的李璇博士在致辞中道:“吕老师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始终将中国蜂胶产业的命运与国际标准绑定,因为这关乎千万蜂农的生计,更关乎全球消费者的健康。”这一发言引发全场掌声。
事实上,ISO标准的制定是中国科研、产业与政策协作的缩影。国内多家蜂胶企业提供了所需样本数据,升级了符合ISO要求的检测方法。正如吕泽田教授所言:“标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四、蜂胶的未来:从标准到可持续生态
ISO标准的实施为全球蜂胶行业注入新活力。一方面,统一的质量指标大幅提升市场透明度;另一方面,标准成为跨国科研合作的“通用语言”。例如,中巴团队正基于ISO框架,探讨联合研究蜂胶对健康的多种机制,加速临床应用。
吕泽田教授团队已规划未来三大方向:
1. 深化基础研究:探索蜂胶活性成分与免疫系统的分子互作机制;
2. 推动绿色采集:研发生态友好型蜂胶采集技术,减少对蜂群干扰;
3. 拓展公共健康应用:探索蜂胶在慢性病防控、抗耐药菌等领域的潜力。
“蜂胶不仅是商品,更是生态与健康的守护者,”吕泽田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份自然馈赠惠及更广阔的人类社会。”
五、以科学之名,致敬无声的耕耘者
第四届国际蜂胶大会的奖牌,跨越山海,抵达一位未到场科学家的手中。这一场景,恰是全球化时代科研精神的缩影——荣誉属于个人,更属于背后无数无名英雄。吕泽田教授的故事印证:科学突破从非一人之功,而是团队协作、跨国对话与产研融合的果实。
正如蜂胶本身——每一滴树脂的凝结,需工蜂数万次的飞行与协作;而每一项国际标准的诞生,亦是全球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共筑。这份荣誉,属于吕泽田教授,属于中国蜂胶团队,更属于所有为人类健康默默奉献的“科学工蜂”。未来,随着蜂胶研究的纵深推进,这场自然、科学与人文的交响,必将谱写更辉煌的乐章。
记者采访过程中吕泽田教授还致谢,荣誉背后的每一份力量
1. 致敬国际专家组
感谢ISO/TC34/SC19浙江大学胡福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李璇博士等中国专家全程的通力协作,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搭建起国际标准化的桥梁;感谢WG2召集人巴西安德丽莎(Andresa)教授的密切配合,以开放包容的协作精神化解了地域差异的难题。正是全球专家组的智慧碰撞与无私协作,让蜂胶标准从争议走向共识。
2.铭记协会与团队
中国蜂产品协会的领导们四年来,协调资源、推动政策,为项目保驾护航;蜂胶国际标准中国工作组团队夜以继日,攻克检测技术瓶颈,将中国方案写入国际标准。这份荣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结晶。
3.感恩企业与蜂农
国内蜂胶龙头企业,累计提供了所有样本数据,为标准的科学性奠定基石;多地的蜂农通过规范化采集技术,确保了蜂胶原料的高质量,成为标准落地的“第一公里”。
蜂胶,是工蜂用生命凝结的自然杰作;而国际标准,是人类以智慧书写的文明契约。这份奖牌,凝聚着行业众多同仁的热忱与坚守,也寄托着全球消费者对品质与健康的期待。让我们以今日之荣誉为帆,继续乘风破浪,共同书写蜂胶科学与产业的下一个辉煌篇章!
记者 乔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