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时报

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

作者:记者 乔伊思 编辑:秋实 出版:老年健康时报 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老年健康时报记者 乔伊思08月18日报道:

2025年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关于加快推动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的提案》作出重要答复,释放出产业升级的强烈信号。这份承载着千年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的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食药物质目录动态修订、健康声称规范管理等核心举措,更勾勒出中医药现代化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蓝图。对于深耕该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千亿级市场的潜力即将全面释放。


政策破冰:从目录扩容到健康声称的制度突破

此次答复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卫健委首次明确将推进食药物质“健康声称”标识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政策,未来当归、黄芪、灵芝等已获批食药物质,可通过食品数字标签等形式标注“缓解体力疲劳”“促进明目”等传统健康益处。这一突破直接回应了产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过去产品只能列明成分,无法传递功效价值,导致消费者认知模糊。例如,同仁堂将枸杞、阿胶融入中秋月饼,年销售额激增40%,正是因为年轻消费者通过产品标签直观理解了“补血养颜”的健康价值。
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
在目录管理方面,政策延续了动态扩容的思路。自1987年首批33种食药物质公布以来,目录已历经10次修订,目前涵盖106种物质。2025年答复进一步明确,将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和科研进展,加快天麻、黄精、刺梨等品种的纳入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复方配伍试点同步启动,天麻+铁皮石斛、黄精+薏苡仁等经典组合已进入备案开发阶段,这意味着传统中医“君臣佐使”理论将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产业化落地。

产业变革:从原料供应到价值创造的全链重构

政策红利正驱动药食同源产业发生结构性变革。从市场规模看,2024年行业规模突破2650亿元,其中即食型产品增速高达23.8%,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场景的全面拓展:早餐滋补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84%,职场场景产品复购率达39.6%,中秋、新年等节日礼盒的企业团购订单占比达35%。
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
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微生物发酵技术使葛根素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茯苓多糖纯度从40%提升至70%;微粉化处理和苦味遮蔽技术,则让西洋参小点的适口性提升300%,实现“零食友好型”养生。振东集团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116.8万亩中药材基地,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其研发的“五红汤”“参芪饮”等产品,凭借“精准定量+传统功效”的双重优势,成为细分市场标杆。

资本的涌入进一步加速产业迭代。红杉资本《2024健康食品报告》显示,药食同源赛道融资额同比激增82%,其中即食化、零食化产品获得超70%的融资份额。伊利与同仁堂联名推出的中老年奶粉,融合苦荞、桑叶等成分,精准对接控糖、助眠需求;福东海药业的“人参五宝茶”“酸枣仁膏茶”连续5年稳居京东滋补品类销量榜首,年服务超1000万家庭。

挑战与机遇:规范化与创新力的双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标准体系的滞后。目前食药物质目录未明确使用部位、最大添加量等细节,导致部分企业过量添加或随意配伍,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消费者认知偏差。Z世代虽热衷“朋克养生”,但对“药食同源”与保健食品、药品的界限缺乏清晰认知,容易陷入“功效迷信”或“成分焦虑”。此外,国际市场拓展中,东西方健康理念差异也制约着产业出海,例如欧盟对传统养生概念的接受度较低,需要通过临床数据和现代科技语言重塑产品价值。
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
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构建“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轮驱动模式。政策层面,国家卫健委已启动食药物质配套标准研究,计划建立以安全性为基础的强制性标准体系,同时制定推荐性质量标准。企业层面,需加强产学研合作,如太元龙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场景化”产品,覆盖早餐提神、加班续航等高频场景;振东集团依托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将传统药膳转化为“汤、饼、丸、饮”全剂型产品线。

未来图景:从健康消费到文化输出的价值跃迁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正从单一产品供给转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特医食品与药食同源的融合成为新趋势,深圳首张特医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标志着红豆、薏米等食材可通过精准配方服务于进食受限人群。中医药理论的数字化应用也在加速,如“中医体质辨识+食药物质推荐”系统,使消费者能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茯苓、山药等食材,产品复购率提升40%。
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产业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潜能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承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唐代《食疗本草》记载的千余种药食两用物种,正通过“药膳体验工坊”“中医药文化出海”等形式,从典籍走向全球餐桌。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上,专家呼吁以“药食同源”为载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健康治理体系。张伯礼院士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设想,若能落地实施,将彻底打破品种限制,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

这场跨越千年的产业变革,既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健康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当茯苓脆片替代传统汤剂,当数字标签传递养生智慧,药食同源产业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式健康”。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一个融合传统养生哲学与现代科技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以蓬勃之势崛起于世界东方。对于从业者而言,抓住标准化、场景化、国际化三大机遇,方能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书写属于时代的健康篇章。

责任编辑:秋实

  • 上一篇: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 下一篇:流量密码下的“网红医生”:医生出镜,谁在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