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宁隆重召开
3月26日,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融合创新·投资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全球科技创新趋势与产业投资机遇。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许昆林,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
高规格开幕:政企学界共绘创新蓝图
大会在庄严的开场视频中拉开帷幕。南京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担任大会主持,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阵容。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致辞中指出:"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本次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南京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他强调,南京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将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落户中国,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前沿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发表致辞,分享了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化的重要经验。他指出:"科技创新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努力。"
重磅发布:南京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在大会的重点发布环节,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政策相继揭晓:
1.江苏省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筹)正式揭牌。该中心将聚焦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2.南京(江北新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中心将重点支持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揭牌。南京市专门设立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4个产业推进办公室,加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南京市市长陈之常在主题推介中表示:"南京将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密集、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项目签约: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南京
在大会的项目签约环节,共有14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包括: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与南京江北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投资1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 多家国际企业与南京达成合作协议,涉及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
江苏省省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江苏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欢迎全球创新企业和人才来江苏发展,共享发展机遇。"
主旨演讲:全球创新领袖分享洞见
六位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重量级嘉宾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围绕人工智能、企业创新、产业生态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沈向洋:大模型重塑产业创新格局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在《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演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大模型驱动的创新爆发期。"他表示,以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创新范式。
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
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分享了中小企业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的秘诀。他指出:"全球有超过3000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公众视野中不太知名,但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占据着全球领先地位。"
西蒙总结了隐形冠军企业的三大特质:一是专注细分领域,深耕专业市场;二是追求全球化布局,平均服务于47个国家;三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支出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薄一山:宝马的创新驱动战略
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薄一山分享了这家德国汽车巨头的创新实践。"在电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方向指引下,宝马正在全面推进创新转型。"薄一山介绍道。他重点介绍了宝马在中国的创新布局:"我们在南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研发中心,拥有超过1000名工程师。
武文生:构建创新生态的关键要素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创新生态建设的路径。"创新高地需要四大支柱: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创投机构的活跃、创新政策的支持以及创新文化的培育。"武文生表示。
他以深圳、杭州等城市为例,分析了创新生态的成功经验。"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研院所,完全有条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武文生建议,"下一步要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刘苏华:创投助力科技创新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总裁刘苏华从投资角度分享了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的思考。"创投机构不仅要提供资金支持,更要成为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刘苏华说。
他介绍了深创投的"投资+服务"模式:"我们建立了专业的技术评估团队,帮助企业对接产业资源,提供管理咨询等增值服务。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科技企业的成功率。"
刘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之路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爽带来了《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的演讲。他分享了天创电子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探索。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向市场,必须突破三大瓶颈: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刘爽指出,"我们在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将单台机器人的成本降低60%。"刘爽透露,天创电子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
六位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未来,既有前沿技术的深度剖析,也有产业实践的宝贵经验。与会者纷纷表示,这些真知灼见为把握创新趋势、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报记者:康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