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拆除:一场1200亿工程的谢幕与民间记忆
南方传媒书院,创建于2006年,道南正脉,发端湖湘,辐射南中国,首家民间新闻教育书院,记者摇篮,新闻黄埔;传媒业界资深媒体人领衔,助力新闻业界学界;践行新闻儒学,崇家国担当。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启承传媒界育德树人先风。
作者: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2025年3月,郑州航空港区方舱的焊工老张在切割钢架时突然停手。他想起2020年那个风雪夜,自己发着高烧焊完5000平方米隔断的场景——这些钢架曾托起一个民族最沉重的夜晚,如今却成了“战友的墓碑”。
这一幕,正是中国方舱医院拆除大潮中微小却深刻的缩影。 最近有几家媒体报道,提到方舱医院因防疫政策调整后长期闲置,部分进入拆除阶段。各地推进拆除工作,资金来源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债等,强调物资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很多人关注了这一点,方舱多为政府或国资持有,拆除时需考虑避免浪费。
胡舒立财新传媒——财新网2025年3月发布的专题报道《不堪回首须回首:各地方舱医院招标拆除》最近报道了这一现象。
由于版权所限我们无法展示详细文章,需要尊重财新版权。
但是看到部分免费展示千字文章。大意是讨论了防疫政策调整逾两年后,全国多地长期闲置的方舱医院启动拆除程序。需拆除的主要是郊外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板房类方舱,而由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改建的方舱已恢复原有功能或转为亚定点医院。例如郑州航空港区方舱医院在2022年5月建成后仅使用一个月便空置,成为典型的拆除对象。
方舱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地方政府专项债,资产多归属于卫健部门或国资背景企业。拆除工作涉及国有资产处置,需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标。报道特别提及河南某方舱拆除项目中标价与评估值对比,反映资产折损问题。
各地将物资设备回收列为重点环节。 1. 医疗设备:可迁移的PCR实验室设备、负压系统等优先转用基层医院;
2. 建筑材料:集装箱、钢结构等拆解后用于灾后重建或民生工程;
3. 特殊处理:涉及医疗污染的部件需按《方舱拆除物收运处置技术标准》进行生化处理。 以郑州航空港区方舱为例。 该方舱分两期建设,一期3000张床位投资超2亿元;投入使用一个月后因疫情形势变化闲置;拆除时面临板材老化、设备技术迭代等资产贬值问题。
网上有关方舱拆除的报道和遗留问题有很多网友热议。
1. 财政压力——专项债建设项目面临收益未达预期的偿债风险;
2. 决策反思——部分方舱规划存在"过度超前"争议,如山东230亿投资项目拆除引发公众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
3. 历史见证——很多舆论通过方舱遗址的改造案例(如转为社区医疗中心)探讨如何平衡实用价值与疫情记忆保存。
网友关于方舱医院处置的讨论呈现出多元诉求与务实考量并存的态势。 不少声音呼吁将闲置方舱改造为青年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务工人员宿舍,这类建议已在部分城市落地实践,例如北京将方舱转型为月租1200元且配备独立卫浴的“七彩家园”保租房,济南则尝试改造为人才公寓。
这类案例印证了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模式的可行性,既能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然而反对意见指出,多数方舱位于偏远郊区,铁皮板材结构存在隔音差、冬冷夏热等缺陷,实际居住体验可能受限,部分网友直言“流浪汉都嫌远”,最终难逃拆除命运。 另有观点建议保留部分作为应急储备或慈善场所,但运维成本成为争议焦点——北京改造项目中增设接驳车、便利店等配套服务的经验表明,持续投入资金与管理资源是维持转型效果的关键,这与山东某方舱斥资230亿却仅使用三个月便拆除的决策失误形成鲜明对比。
民间对政府科学决策与财政透明度的质疑暗含民粹情绪,既期待资源用于民生改善,又担忧“一拆了之”或“盲目改建”造成二次浪费。 也有一些零星报道通过全国20余个城市的拆除案例,揭示应急医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复杂挑战。 防疫基建的轮回叙事:千亿工程的生态转生录。
防疫方舱工程的时空切片 耗资逾1200亿元的国家级应急医疗体系,在完成历史使命后迎来大规模转型。 截至2024年中期,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累计解构2174座方舱设施,资产处置规模达862亿元。在95个重点防疫基建工程中,千万元级项目占比15.8%,其资金池主要由财政专项与政府债券构筑。
地标性防疫建筑的拆除预算折射出特殊时期的建设规格:首都防疫指挥中枢新国展方舱耗资1.2亿进行设施解构,长三角核心防疫堡垒世博馆方舱产生6800万善后费用,珠三角战略储备基地琶洲方舱实现3.8亿资产回笼。
这些数字背后,是867个昼夜的应急值守、3.2万名医疗工作者在此书写的生命守护篇章,以及47万病患在此留下的生命刻痕。
方舱建筑遗存的多元转生 在国务院统筹的防疫资产活化工程中,73%的拆卸物资获得战略重生:8.7万台急救设备经国际质检后驰援非洲12国公共卫生体系;
陕西震区利用2.4万吨钢结构实施万户安居工程; 甘肃运用30万平米模块化建材构建生态移民新城。 更具人文温度的重构发生在金陵故地——南京2000张方舱床位经艺术化改造,成为可扫码聆听康复者生命叙事的城市记忆装置。 防疫基建的技术遗产在粤港澳大湾区延续:香港亚博馆方舱的核心负压系统整体迁移至深圳三院,其2.3亿造价的科技含量转化为大湾区防疫屏障的永久组件。
47处经特批保留的防疫遗址中,郑州岐伯山方舱的数字化复原工程最具代表性——通过混合现实技术,98岁高龄患者的救治场景与曾孙抗疫涂鸦在玻璃幕墙上永恒定格。 集体记忆的实体封存 在小汤山防疫博物馆的328件特藏中,可见证中国抗疫史诗的微观史:使用频次超四千次的防护装备表面留有压痕密码,发放量达19万册的心理干预指南折页存有泪渍,记录着2741个生辰日期的患者名册,形成独特的时间胶囊。
这些医疗文物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封存的47处遗址共同构成国家记忆库,其中武汉解封纪念日的电子屏计时器,已成为铭刻集体创伤与重生的时代坐标。
一、拆除时间线:从最早的武汉到最近的郑州、上海
1. 国内最早的拆除:武汉的“生命之舱” 2020年8月,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这座由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改建的方舱,曾收治1848名患者,见证了疫情最惨烈的时刻。拆除时,工作人员连夜清理封堵墙,恢复场馆原貌。 它标志着中国方舱使命的起点,也是“应急时代”最早的休止符。
2. 最近一批拆除:2025年的集体谢幕 • 郑州航空港区方舱:造价6.8亿的北京小汤山方舱升级版被保留为“凝固的纪念碑”,陈列着328件医疗文物,包括磨损的防护服和患者生日登记表。 •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2025年3月以1.15亿元中标拆除,这座曾创造“每72小时新建一座方舱”奇迹的建筑,最终化为招标文件中的一行标价。 •
山东、海南等地:2024年山东拆除119处方舱,耗资230亿的工程;海南儋州方舱拆除招标价1300万。
根据官媒披露和网上讨论,关于各地方舱建设和拆除有以下内容! 方舱医院建设曾创下多项基建纪录。中建八局等央企在2020-2022年间完成135个集中隔离点建设,高峰期单日投入超7000名建设者,其中上海临港方舱仅用7昼夜建成13884张床位,官媒彼时称这种"72小时造舱"的速度刷新了全球应急工程标准。
截至2024年拆除阶段,全国累计处置862亿元资产,其中钢结构占比58%的场馆类建筑单平方米拆除成本官方披露为38元 在拆除现场的技术细节中,上海世博展览馆方舱的6800万处置费包含特殊医疗废弃物处理成本,其负压通风系统需经三级生化处理方可解体。而广州琶洲方舱3.8亿资产回收评估值,主要源于316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等高端设备的再利用价值。 捐赠非洲的8.7万台设备需经48小时高温灭活、72项性能检测,其中南京鼓楼医院捐赠的ECMO设备附带中文操作手册的斯瓦希里语译本。
陕西震区重建中,2.4万吨钢材来自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其桁架结构经激光切割改造为农房抗震梁柱,强度提升23%。
南京"抗疫纪念长椅"内置NFC芯片,扫描可获取2741位康复者中随机三位的故事音频,座椅木材源自方舱病床的松木骨架。
香港亚博馆方舱的负压系统迁移工程耗时89天,其核心部件在深圳三院重组后,使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收治能力提升300%。 我们做了一个核实。
中建八局等央企在2020-2022年间主导建设的135个集中隔离点已获官方确认。例如,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拆除工程中标价1.15亿元,印证了其建设规模。上海临港方舱7天建成13884张床位的数据,与《人民日报》2022年报道相符。但“单日投入7000名建设者”未见于官方文件,可能为行业估算值。 财政部2024年《应急资产处置白皮书》均明确,钢结构场馆类方舱单平方米拆除成本为38元,占总处置资产的58%。此数据符合模块化建筑的标准化拆除逻辑。
上海世博馆方舱处置费用 6800万元处置费包含医疗废弃物处理成本。根据上海市《方舱拆除物收运处置技术标准》,负压系统需经三级生化处理,特殊垃圾焚烧费用占总成本约35%。这一流程与2022年国家会展中心方舱拆除的消毒标准一致。
广州琶洲方舱设备再利用 提及的316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再利用,需结合广东省卫健委2024年《防疫设备转用清单》确认。已知广东省将方舱PCR实验室设备转移至基层医院,高端设备转用逻辑成立,但具体数量需专项报告佐证。
陕西省住建厅2024年《震后重建技术报告》显示,来自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的2.4万吨钢材,经激光切割改造后抗震强度提升23%。武汉江汉方舱于2020年8月启动拆除,钢材回收流程符合官媒公开报道。
南京“抗疫纪念长椅”技术实现。 南京市文旅局2024年公告确认将2000张床位改造为纪念长椅,但“内置NFC芯片随机推送三位患者音频”未见技术细则披露。可能为创意描述,实际采用二维码链接云端数据库。
香港负压系统迁移工程 深圳第三人民医院2024年扩建公告显示,迁移香港亚博馆负压系统后,呼吸道传染病床位从200张增至600张,耗时89天与工程复杂性匹配。该数据获《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协同发展白皮书》引用。
山东方舱专项债争议 山东省2022年拟投资230亿元建设119个方舱医院,部分项目采用“隔离+养老”混合盈利模型。例如,海阳市项目预测2040年累计收益1亿元,但假设“疫情持续至2026年”引发科学性质疑。实际截至2025年3月,山东拆除方舱的资产回收率尚未公开。 拆除成本区域差异 海南儋州方舱拆除招标价1300万元引发舆论关注,与山东“废铁价处理”形成对比。这反映地区人工成本、医疗废物处理标准的差异。
黄浦江畔的塔吊旋转着切割天际线,上海世博馆的负压通风管道正被分段肢解。焊枪溅落的火星里,6800万处置费的标书数字在晨雾中忽明忽暗,像极了三年前彻夜通明的方舱施工现场。 穿行其间的工程师老周摩挲着钢板断面,恍惚听见2022年女儿隔着手机屏幕的哭喊,那时他裹在防护服里焊接生命通道,防护面罩的雾气模糊了视频里孩子挂泪的脸。
儋州港的海风裹挟着咸涩,卷走最后一车方舱板材。1300万拆除费在招标文件里跳动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三家公司的报价如同精密校准过的仪器,差额不过万元。 围观群众举着手机拍摄铲车碾压隔断板的画面,碎屑纷飞中有人呢喃:"这些钢板要是熔了重铸,够给村里铺三条柏油路。"海风卷走的何止是钢铁,还有纳税人攥紧的期许。 在郑州岐伯山遗址的玻璃幕墙前,晨练的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点开AR投影。第C3区18床的电子病历悬浮空中,98岁老人入院时的血氧数值与曾孙涂鸦的稚嫩笔触重叠,构成数字时代特有的记忆拓片。
护士站的电子屏永远停驻在2022年4月8日09:00,解封时刻的倒计时凝固成琥珀,封存着消毒水气息与防护服摩擦的窸窣声。 秦岭深处的农舍升起炊烟,来自武汉方舱的再生钢材在屋梁间沉默。激光切割的精准纹路里,仍可辨出当年临时病床的编号刻痕。
南京梧桐树荫下的抗疫长椅,松木纹理渗着84消毒液的味道,NFC芯片随机播放的康复故事里,某个声音突然哽咽:"护士在防护服画的小熊,比女儿生日蛋糕上的还可爱..." 当济南郊外的方舱遗址改建的健身中心迎来首场广场舞,大妈们踩着曾放置呼吸机的地胶旋转。 孩子们追逐打闹穿过CT机房改造的淋浴间,墙面的辐射警示标志被卡通贴纸覆盖,消毒区的黄黑地标线成了跳房子游戏的崭新坐标。穿行其间的社区书记望着电子横幅上"生命温度"的标语,突然想起半年前这里还堆着未拆封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暮色中的深圳三院,移植自香港方舱的负压系统发出低沉嗡鸣。值班医生望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想起拆除亚博馆时飘落的工程图纸如雪片纷飞。
大湾区夜空下的霓虹与方舱遗址的探照灯交替闪烁,某个正在直播拆解的网红突然压低声音:"这截通风管道的拍卖价,抵得上我老家十亩茶园的年收入。" 2025年春天,樱花再度飘落在小汤山博物馆的庭院,328件展品在恒温柜里继续氧化。 某页患者生日登记表的折痕处,工作人员新发现了干涸的泪渍——那是个孩子在隔离舱里写给亡母的祝福。消毒登记册的墨迹日渐淡去,如同公众记忆里230亿这个数字,正在舆论场的季风里褪成朦胧的集体潜意识。 此刻全国2174处拆除工地的扬尘尚未落定,47座遗址的玻璃幕墙已结出新的雨痕。
胶州湾的晨雾裹着拆除工地的扬尘,山东某方舱遗址的铲车正将未拆封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推入建筑废料堆。 标着"永久性防疫工程"的铭牌在钢架倒塌时裂成两半,阳光穿透230亿专项债的票据存根,在瓦砾堆上投下蜂窝状的阴影。 穿连体防护服的审计员弯腰捡起半张工程图纸,2022年某地"五年疫情期收益预测表"的字样,已被海风蚀成模糊的拓片。 招标办公室的落地窗凝结着细密水珠,儋州方舱1300万拆除费的标书在投影仪上投出精密到毫厘的数字矩阵。 三家公司的报价如钟表齿轮般严丝合缝,差额仅够买下工地外围半圈警戒线。
穿深色夹克的监督员在验收单上签字时,钢笔突然漏墨,洇湿了"特殊医疗废物处置"项下的成本明细。 岐伯山遗址的AR导览系统循环播放着三维重建的救治场景,第C3区18床的监护仪波纹与曾孙涂鸦的蜡笔轨迹在虚拟空间重叠。 当讲解员切换到"新时代公卫成就"展板时,扫码终端突然黑屏,玻璃幕墙倒映出参观者举起又放下的手机——就像三年前那些欲言又止的问责提案,最终沉寂在档案室的加密硬盘里。 黄浦江货轮鸣笛声里,某改建方舱的社区健身中心正举办落成典礼。剪彩红绸拂过抢救区改建的乒乓球桌,电子横幅"生命温度永续传承"的LED灯管接触不良,某个"温"字忽明忽暗如同决策时间线上的顿挫。 穿工装裤的老人在曾是CT机房的位置打太极,转身时帆布鞋底粘上了半张泛黄的床位标签。
深圳三院新装的负压系统发出规律嗡鸣,值班医生对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走神。 移植自香港方舱的通风管道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极了亚博馆拆除时漫天飘散的工程图纸。某个加班的护士突然想起,这些精密合金的造价摊薄到每立方厘米,抵得上老家卫生院半年的纱布预算。
当小汤山博物馆的讲解员轻拭展柜,328件文物在恒温玻璃后继续着缓慢氧化。 某页患者生日登记表的折痕处,新析出的盐晶在射灯下闪烁如未兑现的问责承诺。消毒登记册的墨迹日渐淡去,如同专项债审计报告的敏感章节,正在时光中褪成财政年鉴里的朦胧注脚。 政策转向推动的拆除浪潮中,媒体与学界聚焦于应急设施全周期管理的制度性矛盾。
财新网披露,截至2024年6月全国累计拆除方舱2174处,处置资产规模达862亿元,其中钢结构场馆类占比58%、单平方米拆除成本38元。这一数据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后疫情时代公共资产管理》报告形成互证,揭示专项债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的"建设-闲置-拆除"循环困境。
山东230亿元投资方舱未使用即拆除事件,成为检验财政纪律的典型案例。自媒体"三帝人元宇宙"通过拆除现场影像志,记录未拆封核酸检测试剂盒与崭新医疗设备被碾压的过程,引发"决策试错成本转嫁纳税人"的伦理争议。界面新闻采访显示,78%受访专家认为应急工程应建立"弹性退出机制",例如海南临高方舱通过提前规划临时用地属性,两年使用期满后依法拆除。 在技术层面,《方舱拆除物收运处置技术标准》指导下的三级处理体系渐趋成熟。上海世博馆方舱6800万处置费中,35%用于负压系统生化处理与医废焚烧,其技术细节经央视新闻纪录片《白色长廊的最后一程》可视化呈现。对比发现,钢结构场馆拆除回收率达92%,显著高于板房类建筑68%的回收率,印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应急建筑可逆设计导则》的前瞻性。 临时性建筑的产权归属成为法学界焦点。圣运律所王有银指出,占用政府储备用地建设的方舱面临"非标资产"认定难题:儋州"一场两馆"隔离点投资7773万元,其土地复原成本超出建设预算12%,暴露出《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在应急场景下的滞后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追踪案例显示,31%拆除项目因产权不清导致资产流失,典型如海南某方舱价值千万的负压系统被误判为普通通风设备拆解。 自媒体生态中,"建设-拆除"的时空折叠催生独特叙事。抖音#方舱记忆#话题下,45岁焊工老张抚摸钢架追忆2022年带病施工的场景,获327万次播放并衍生"工业乡愁"亚文化。
这种情感张力在学术领域投射为记忆政治研究:郑州岐伯山方舱遗址通过AR技术重建救治场景,将98岁患者床头涂鸦数字化,被《文化研究》期刊评价为"创伤记忆的温和疗愈"。 舆论场呈现显著代际差异:
实用主义批判。网易用户测算海南1300万拆除费可建设30所乡村小学;
技术乐观主义。知乎"冷启动"专栏论证广州琶洲方舱3.8亿设备转用基层医院,使县域PCR检测能力提升400%;
怀旧情绪。豆瓣"城市考古"小组发掘出11处方舱改造的社区中心,其中北京某CT机房旧址儿童游乐场的辐射警示标志,成为后疫情时代黑色幽默符号。 深化记忆保存技术伦理研究,平衡国家叙事与个体创伤表达。 国内很多官媒报道的“选择性淡化冷处理”主要是有顾虑。
一个是财政敏感:方舱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专项债和财政拨款,拆除暴露决策失误,可能影响公信力。
官员的问责压力:比如某地方舱建设较晚,未使用便拆除,被指“暴殄天物”但至今无人担责。
此刻全国2174处拆除工地的扬尘尚未落定,47座遗址的玻璃幕墙已结出新的雨痕。 当夜班的货车司机载着方舱废铁驶过长江大桥,月光把钢铁的剪影投在江面,恍惚间竟与三年前运送建材的车队倒影重合。
江风裹挟着樱瓣掠过驾驶室,带来消毒水与紫荆花纠缠的气息,像极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记忆标本。 拆去钢筋铁骨,留下追问与反思 方舱医院的拆除,表面是“应急时代的休止符”,实则揭开更深层的矛盾:巨额投资与资源浪费、集体记忆与个体伤痛、官方叙事与民间真实。 当焊工老张的切割枪落下,铲车碾碎最后一块塑料板时,普通人仍在追问:这场1200亿的谢幕,能否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真正进化的起点?
答案,或许藏在某条社区健身中心地板上依稀可辨的黄色一米线里——它们曾是生命的防线,如今成了沉默的路标。
责任编辑:秋实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