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升级:从“能养老”到“养好老” 国家启动2025版医养结合示范创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个示范县(市、区)和100家示范机构,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动态评估,到2030年完成全部创建工作。这一政策旨在破解老龄化社会"医养分离"痛点,构建覆盖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为3.1亿老年人群(占总人口22%)提供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创建标准升级:从"有服务"到"优服务"
此次方案对示范县和示范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示范县需实现二级以上医院老年医学科开设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所有养老机构必须提供医疗服务,并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例如,河南省安阳县通过整合乡镇卫生院和养老资源,打造"医养一张床"模式,老人在健康时享受日常照护,患病时可直接转为住院模式,医保报销无缝衔接,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示范机构则需运营满5年、失能老人占比超65%,并提供从预防保健到临终关怀的一体化服务。北京通州区试点"五床联动"机制,将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和居家养老床位统筹管理,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浙江省海宁市的"e护康"智慧服务项目更通过线上平台累计提供4.2万次上门服务,满意率达97%,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地方实践创新:破解基层服务难题
在政策推动下,多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路径。广东台山市以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载体,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家庭医生驻点、中医理疗介入和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等服务。重庆两江新区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开设慢病工作室,全科医生定期坐诊,实现"刷医保卡结算+远程转诊"的便捷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8%。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被重点强调。示范项目要求推广中医体质辨识、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山西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中医+康复"模式,为失能老人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四川省更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示范机构评选加分项,推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落地。
科技赋能:智慧康养重塑服务模式
方案特别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与31家养老机构建立合作,通过远程诊疗平台实现"云端问诊",累计开展健康讲座、用药指导等服务50余场,惠及千余名老人。AI技术的应用更为行业带来革新:小米AI手环通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将中风预警准确率提升70%;智能药盒则通过语音提醒和用药记录,使老年人服药依从性从40%提高至88%。

在重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通过数字化升级实现精准照护。金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引入智能监护设备,可自动识别老人跌倒、异常体温等风险,并同步推送信息至家属和医护人员,构建起"设备预警-专业响应-家庭联动"的安全防护网。
政策保障与风险防控
为确保项目落地,方案明确了"自评申报-省级推荐-评估验收-公示命名"的严格流程,并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对服务不达标或发生负面事件的示范单位即时摘牌。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专项债、福彩公益金等多渠道支持,例如上高县利用5760万元专项债建设医养中心,新增床位248张。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敲响警钟。近期公安部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部分机构以"医养结合"为名实施非法集资,涉案金额达12亿元,95%参与者为老年人。对此,方案强调要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范围,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
专家观点:养老本质是医疗的延伸
"养老的本质是医疗的延伸。"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专家卢长林指出,60岁以上人群79.4%患有慢性病,如何将医疗服务嵌入日常照护是关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主任臧大维预测,2025年将成为康复康养行业的起飞年,3-5年内行业标准和品牌将逐步形成,智能设备和远程医疗将成为主流。
面对"银发经济"的万亿市场,政策设计者更关注普惠性。方案要求示范县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服务覆盖城乡。例如,山西省太原市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设施毗邻建设,在农村地区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这场涉及3亿老年人的民生工程,正在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生动实践。随着示范项目的推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益属性、防范创新中的风险,将是未来持续探索的课题。正如重庆两江新区医养中心主任余琴所言:"真正的康养不是冰冷的设备堆砌,而是让每个老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度。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