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2025-08-17 09:47:12

作者:卢岗 副主任医师 博士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952年,湖南少女王孟筠虚报年龄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八一钢铁厂的冰天雪地中,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砸矿石、运石料的重活。然而,超负荷的劳动和极端的环境让年仅14岁的她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中耳炎等15种疾病,最终瘫痪在床、双耳失聪。这个被苏联专家判定“终生离不开拐杖”的女孩,却在命运的深渊中点燃了生命的火花,用50年时间完成了从病残青年到蜂毒医学开拓者的传奇蜕变。

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一、病榻上的生命宣言

在师部医院的病床上,王孟筠用僵硬的手指写下10万字日记《病床上的歌》:“我是瘫子,又是聋子,但谁活着,就应让别人因你活着而得到好处。”这段文字后来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出版,激励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年轻人。她拒绝成为“受供养人员”,偷偷将档案中的“丁等伤残”改为“丙等”,在南下疗养的列车上扔掉拐杖,扶着座椅练习站立。1960年,王震将军得知她的事迹后,特批她到广东湛江疗养,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
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二、蜜蜂带来的生命启示

在湛江养蜂期间,一次意外蜂蜇让王孟筠经历了生死考验——200多处蜇伤引发高烧昏迷,但醒来后她惊喜地发现,折磨十年的关节疼痛减轻,失聪的双耳竟能模糊听见声音。这个发现让她痴迷于蜂毒研究,她拜老蜂农为师,自学中医针灸,将蜂蜇与经络穴位结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上千次试验。1980年,她在广东养蜂协会年会上宣读论文《蜂毒在经络穴位上的应用》,首次系统提出“穴位蜂蜇疗法”,引起医学界震动。

三、医者仁心的济世之路


1989年,湛江农垦疗养院成立蜂疗科,王孟筠成为专业蜂疗医生。她独创的“三步蜂疗法”(蛰刺-留针-导引)在临床中展现出惊人疗效:澳大利亚患者林·安德烈患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她用三个月时间蛰刺1200只蜜蜂,彻底治愈顽疾;一位聋哑儿童经她治疗后,竟开口喊出“妈妈”。退休后,她在自家小院设立免费诊疗点,为贫困患者垫付药费,累计治疗国内外患者逾万人次。
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四、跨越国界的医学贡献

王孟筠的蜂疗技术不仅在中国推广,更通过国际交流走向世界。她多次赴东南亚、澳大利亚讲学,将蜂毒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各国同行。1997年,她在国际蜂疗学术研讨会上展示的“蜂毒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案例,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传统医学推广项目。她的论文《用中蜂螫刺治病的小结》被翻译成英、俄、日等多国文字,成为蜂毒医学领域的经典文献。

五、生命的永恒绽放

2011年,王孟筠走完了73年的传奇人生。她的铜像矗立在新疆五家渠将军纪念馆,与《军队的女儿》《生命的火花》等文学影视作品一起,成为兵团精神的象征。她留下的不仅是一套成熟的蜂疗体系,更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生命哲学。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蜜蜂用毒针守护生命,我要用它点燃更多人的希望。”这种精神激励着新一代蜂疗研究者继续探索,如今蜂毒已被应用于抗炎、抗癌、神经修复等领域,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
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蜂针破晓:王孟筠的绝境重生与医道探索

从天山脚下的病弱少女到国际知名的蜂疗专家,王孟筠用半个世纪的探索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能否在绝境中开辟出照亮他人的道路。她的故事如同蜜蜂振翅的嗡鸣,穿越时空,永远回响在追求生命尊严与科学真理的征程上。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