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

60岁后体检“精简”才科学!这6项筛查非必要免查

2025-09-08 06:52:02

作者:谢桦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当下,体检成为许多人守护健康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期体检被视为预防疾病、及时发现健康隐患的关键手段 。然而,多名院士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60岁以上人群应避免过度体检,有些健康筛查若非必要,实则不必进行。这一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依据和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


过度体检的潜在危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各种生理指标也会发生变化,部分指标出现异常,可能只是正常的衰老表现,并非疾病。过度体检,往往会让这些正常的生理变化被60岁后体检“精简”才科学!这6项筛查非必要免查过度解读,导致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之中。比如,一些老年人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肺部小结节等,便忧心忡忡,四处求医,反复检查,甚至盲目接受治疗,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因过度医疗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部分体检项目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例如,一些有创检查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某些具有辐射性的检查,如CT等,若频繁进行,累积的辐射剂量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尤其是对身体较为脆弱的老年人而言,这些风险更不容忽视。而且,过度体检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将宝贵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中,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还可能使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非必要的6项健康筛查

1. 全身PET-CT查癌:PET-CT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检查技术,常被宣传为“全身查癌神器”,但其价格昂贵,辐射剂量极高,是普通CT的10倍以上 。对于60岁以上无明显癌症症状和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来说,使用PET-CT进行常规筛查,不仅可能因辐射增加患癌风险,还可能查出一些难以判断良恶性的微小病变,导致过度检查和治疗。国家癌症中心明确指出,PET-CT不建议用于健康人群的常规筛查。
60岁后体检“精简”才科学!这6项筛查非必要免查
2. 无症状下的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它属于侵入性检查,过程较为痛苦,且存在一定风险,如呕吐、窒息、穿孔等,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来说,风险更高。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显示,胃镜筛查适用于40 - 69岁的高风险人群,对于70岁以上无消化道症状(如持续性腹痛、消瘦、黑便等)的低风险老年人,并不推荐常规进行胃镜检查。若没有明显症状,完全可以通过幽门螺杆菌检测等非侵入性方式初步评估胃部健康状况。

3. 无症状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许多人在体检时关注的项目,不少老年人认为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就能早期发现癌症。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许多良性疾病,如炎症、脂肪肝等,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而真正的早期癌症,肿瘤标志物却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研究表明,肿瘤标志物更适用于癌症患者治疗后的监测,而非普通健康人群的癌症筛查。若仅凭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异常就进行一系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很可能陷入过度医疗的困境。
60岁后体检“精简”才科学!这6项筛查非必要免查
4. 不建议常规做脑部MRI: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但对于无症状的老年人来说,常规进行脑部MRI检查意义不大。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进行MRI检查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小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等,这些大多是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并不一定会引发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过度解读这些检查结果,可能导致老年人不必要地服用药物,而药物的副作用又可能对身体造成新的伤害。

5. 骨密度检查频率不宜过高:骨密度检查是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重要方法,但老年人无需每年都进行此项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指出,骨密度检查应根据既往结果和风险评估情况决定复查时间,一般建议每2 - 3年进行一次。频繁检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让老年人对骨折风险过度恐慌,从而过度依赖药物治疗。长期使用某些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引发下颌骨坏死等严重副反应。

6. 心脏彩超不能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心脏彩超可用于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但对于无症状、无心脏病史的老年人来说,常规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并无太大必要。某医院心内科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无症状老年人的心脏彩超检查中,超过80%的结果无临床意义,仅5%的患者最终需要进一步干预。对于没有心悸、胸闷、晕厥等心脏不适症状的老年人,盲目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可能只是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心理负担,却无法带来实际的健康收益。

科学体检,为健康护航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体检并非不重要,而是要摒弃“越多越好”“越全面越好”的观念,树立科学体检的意识。那么,如何做到科学体检呢?首先,体检前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体检方案,确保检查项目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
60岁后体检“精简”才科学!这6项筛查非必要免查
要关注重点检查项目。老年人应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基础慢性病指标的检查,这些指标对于控制慢性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同时,视力、听力、认知功能、营养状态等身体功能的评估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心电图、胸片、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排查心肺方面的重大疾病风险,可根据个体情况定期进行。

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根本。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检时要学会做“减法”,理性看待体检项目,避免过度体检带来的潜在危害。相信科学,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晚年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