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塞进白大褂,转身就举报!医生遭“设局”,医德与陷阱如何辨
“本想帮患者安心治病,没想到竟被‘设局’举报。”近日,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李医生(化名)遭遇的一场“红包风波”,在医疗圈引发热议。家属偷偷将红包塞进医生白大褂口袋,转身却以“医生受贿”为由向医院和监管部门举报,这一反转剧情,让不少医护人员直呼“寒心”。
事件还原:治病途中突遭“红包陷阱”
据李医生回忆,患者张大爷(78岁)因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入院,家属王先生(张大爷之子)全程表现得十分“热情”,多次向其打听治疗方案,言语中反复强调“希望医生多费心”。

入院第三天上午,王先生以“咨询用药细节”为由,将李医生拉到走廊角落。交谈中,他趁李医生低头查看病历单,迅速将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的信封塞进其白大褂内侧口袋,嘴里说着“一点心意,麻烦您多照顾父亲”。李医生察觉后当即拒绝,伸手想把红包还回去,王先生却快步跑开,留下一句“您别客气,这是我们的心意”。

考虑到患者仍在治疗关键期,当面追还可能让家属尴尬,影响后续沟通,李医生计划先将红包暂时收下,待午休时交给科室护士长登记,由医院统一退还家属。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医院纪检部门就接到了王先生的举报电话,称“李医生收受患者红包,医德败坏”,还提供了一段偷偷拍摄的“塞红包”视频片段。
“我刚把红包交给护士长,纪检部门的同事就找我谈话了。”李医生又气又无奈,“幸好科室有监控,能证明我收下红包后立即去了护士站,没有私藏,不然真是百口莫辩。”
医院调查:还原真相,为医生正名
医院纪检部门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通过调取走廊监控、询问护士长及相关医护人员、核查红包登记记录等,很快还原了事件全貌:
1.监控显示,王先生确于当日上午主动将红包塞进李医生口袋,李医生当场有明显拒绝动作;

2.护士长证实,李医生在事发后15分钟内便将红包上交,明确表示“患者家属硬塞,先登记退还”;
3.查看李医生过往诊疗记录,其从业10余年无任何违规违纪记录,多次收到患者感谢信。
最终,医院认定李医生不存在“受贿”行为,属于“被恶意设局”,对王先生的不实举报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将红包通过财务部门原路退还。同时,医院也提醒全体医护人员,遇到类似情况需第一时间通过录音、录像或请第三方见证等方式保留证据,避免陷入类似陷阱。
业内声音:警惕“恶意举报”,守护医患信任
“这种‘塞红包再举报’的行为,不仅寒了医生的心,更破坏了本就脆弱的医患信任。”从事老年病诊疗20余年的张主任坦言,老年患者治疗周期长、病情复杂,需要医患密切配合,“家属用这种手段‘试探’或‘要挟’医生,最终伤害的还是患者自身的治疗效果。”
为何会出现此类情况?有业内人士分析,部分家属可能存在“扭曲心理”:一方面想通过红包让医生“多上心”,另一方面又担心医生收了红包不办事,便试图用“举报”作为“筹码”;也有少数人抱着“找茬”心态,想通过举报索要赔偿或逼迫医院满足不合理要求。
对此,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医护人员违规收送红包的行为,监管部门始终“零容忍”,但同时也会严格区分“恶意举报”与“正当监督”。“我们鼓励患者及家属通过正规渠道监督医疗行为,但绝不允许利用‘设局’等手段恶意抹黑医护人员,一旦查实,将纳入诚信黑名单,情节严重者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老年患者就医,这些沟通技巧更有效
针对老年患者家属,老年健康专家建议,就医时无需通过“送红包”表达心意,以下方式更能促进医患沟通:
主动沟通病情:详细告知医生患者过往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帮助医生精准制定治疗方案;
配合治疗安排: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病,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调整,家属应理性看待,多与医生沟通疑问;
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若对诊疗过程有不满,可直接向科室主任或医院投诉部门反映,切勿采取“恶意举报”等极端方式。

一场“红包风波”虽已落幕,但留给医患双方的思考仍在继续。守护老年健康,既需要医护人员坚守医德、用心诊疗,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给予信任、理性沟通——唯有双向奔赴,才能筑牢老年健康的“防护墙”。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