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对话张丽华教授:分子与数字病理,打开精准诊断新

2025-07-11 08:25:14

作者:记者王小芳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AI+分子诊断:病理精准化革命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石和临床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病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分子病理学则通过基因、蛋白和表观遗传层面的突破,为找寻和诊断疾病的最终起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的落地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诊的一致性和效率,更开启了精准病理的新阶段。2019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主任张丽华教授走进南京电台《小芳健康网》直播室宣传有关病理的科普知识
对话张丽华教授:分子与数字病理,打开精准诊断新
近年来,病理促进多学科协作(MDT):向临床医生科普病理新技术(如分子病理、数字病理),提升其对病理报告的信任度,推动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
增强患者依从性:通过科普解释“为何需要多次活检”或“免疫组化的意义”,减少患者对重复检查的抵触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
对话张丽华教授:分子与数字病理,打开精准诊断新
(图为:本报记者王小芳请教张丽华主委有关病理问题)
病理学科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病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诊断。病理学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公众对病理科的认知普遍不足,常误认为病理科仅是“化验室”。病理行业缺乏权威、易懂的病理科普资源,导致患者对诊断结果的理解存在障碍。
对话张丽华教授:分子与数字病理,打开精准诊断新
调研显示,仅15%的患者能正确理解病理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医患沟通效率低下,普遍存在着“等待报告时间长”或“报告专业术语难懂”等问题。尤其是患者对肿瘤分期、免疫组化等关键概念的误解易导致焦虑,亟需权威科普干预。
病理人是临床工作的幕后,跨学科的 “医学侦探”。病理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坐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微变化,准确识别病变特征,“他们凭借着火眼金睛,从一张张切片中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主委张丽华教授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强化主动健康,带头运动,用一场健步走开启病理大会的序幕。
对话张丽华教授:分子与数字病理,打开精准诊断新
张丽华主委强调:增强医患沟通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推动病理学从幕后走向台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医患关系优化,通过科普降低信息壁垒,减少因误解引发的医疗纠纷。学科推广,推动病理学从“幕后”走向“台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该领域。政策响应,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加强健康科普能力建设”的要求。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