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话养生:养心阴、敛心气,冬病夏“调”正当时
小暑至,盛夏始。此时节,热浪滚滚,蝉鸣声声,天地间仿佛开启了“蒸煮模式”。在这炎炎夏日,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养生也需顺应时节,把握关键。中医认为,小暑养生重在养心阴、敛心气,同时也是冬病夏“调”的绝佳时机,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能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小暑与身心变化
小暑时节,气温节节攀升,阳气旺盛且浮越于外,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汗出增多。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在液为汗”,大量出汗不仅会耗伤心阴,还容易导致心气涣散。此时,人们常感心烦意乱、心悸不安,甚至出现失眠、胸闷等症状。此外,暑湿之气弥漫,脾胃功能易受影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 。高温环境下,情绪也容易变得焦躁,“情绪中暑”现象频发,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养心阴、敛心气的养生之道
饮食调养
饮食上,宜选择清热、生津、养心的食物。莲子便是小暑养心的佳品,它既能养心阴,又可清心火,无论是煮粥、煲汤,还是制成莲子羹,都有很好的养心安神功效。百合同样值得推荐,其味甘性寒,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与银耳、枸杞搭配炖煮,不仅口感清甜,还能滋补心阴。此外,多食用一些酸味食物有助于敛心气,如乌梅、山楂等。乌梅可煮水饮用,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收敛心气;山楂则可制成山楂茶或山楂糕,开胃消食的同时,帮助收敛耗散的心气。饮食需避免过于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心气的敛藏。
起居有常
夏季昼长夜短,小暑时更为明显。顺应自然规律,可适当晚睡早起,但最晚不宜超过23点,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午时小憩片刻也十分重要,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之时,此时休息30分钟到1小时,能养心护心,使下午精力充沛。居住环境要保持清凉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闷热的空间,但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以防外感风寒。同时,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和剧烈运动,减少出汗量,防止过度耗伤心气和心阴。
情志调节
“心静自然凉”,在小暑时节,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至关重要。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方式,让自己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缓解焦躁情绪。也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到公园、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调节情志。避免与人发生争执,遇到烦心事时,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养护心气。

运动锻炼
小暑运动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原则,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这些运动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和心气。运动时间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既能补充电解质,又能清热解暑。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以免寒湿之邪入侵,损伤阳气。
冬病夏“调”正当时
冬病夏“调”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机,调理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虚寒性疾病。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浮盛于外,毛孔张开,此时进行调理,药物更容易渗透到体内,激发人体的阳气,驱散体内的寒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的冬病夏“调”方法有穴位贴敷,选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贴上特制的中药膏剂,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艾灸也是不错的选择,以艾叶为主要材料,在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借助艾叶的温通作用,温阳散寒、扶正固本;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以补充体内阳气,但要注意适量,避免上火。

小暑是养生的重要节点,把握好养心阴、敛心气的养生要点,积极开展冬病夏“调”,顺应天时,调养身心。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入手,为身体注入活力,抵御疾病的侵袭,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健康,也为秋冬季节的安康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