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养老”到“主动健康”:银发族的健康观念正在悄然改变
“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不生病就谢天谢地,现在我每周三去社区练太极,周五跟着直播做营养配餐,身体利索了,心情也敞亮!”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阿姨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运动打卡记录。从过去“生病才求医”的被动状态,到如今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参与运动健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经历从“被动养老”到“主动健康”的观念转变。
从“等病来”到“防未病”:健康管理前置成新趋势
“过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来就诊大多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急性发作,很少有人主动咨询‘怎么预防’。”从事社区医疗工作10年的张医生观察到,近三年来,这种情况明显逆转:每周三的健康讲座场场满座,咨询“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血糖”“哪种运动适合关节不好的老人”的老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超过75%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过去,许多老年人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不生病”,习惯了“有症状才就医”的被动模式。而现在,随着健康科普的普及和社区健康服务的完善,“防未病”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上海某社区的“老年健康小屋”里,血压仪、体脂秤、肺功能检测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老人们刷身份证就能免费自助检测,数据同步到家庭医生的系统中。“每周来测一次,医生会根据数据调整我的用药和饮食建议,比等血压高了再吃药踏实多了。”72岁的李大爷说。这种将健康管理前置的方式,正在全国多个社区推广。
从“宅家养老”到“走出家门”:运动社交激活健康活力
“广场舞太吵、跑步伤膝盖,有没有适合我们的运动?”这是社区工作者常听到的疑问。如今,针对老年人特点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公园里的太极拳班、社区活动室的瑜伽课、线上的八段锦直播……老人们不再局限于“宅家休养”,而是主动走出家门,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也收获社交。

广州市越秀区的“银发健身队”已有20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65岁。队长陈阿姨介绍,队伍成立三年来,不仅组织徒步、游泳等活动,还定期邀请教练指导动作。“以前我老伴总说腰酸背痛,加入后每天雷打不动去锻炼,现在爬五楼都不喘气,还交了一群老朋友。”
除了线下活动,线上健康社群也成了老年人的新选择。“糖尿病饮食交流群”“骨关节养护分享群”里,老人们互相分享食谱、运动视频,甚至在线上约着一起做健康监测。这种“主动参与”的健康模式,让养老从“孤独的等待”变成了“热闹的同行”。
从“听子女安排”到“自己做主人”:健康自主权意识觉醒
“以前吃药、体检全听儿女的,现在我自己会查资料,还能和医生讨论治疗方案。”68岁的赵大爷拿出手机,展示他收藏的健康科普文章和用药提醒APP。这种对健康自主权的追求,是“主动健康”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老年人开始通过权威平台学习健康知识,辨别网络谣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近40%会通过短视频、公众号获取健康信息,其中三成能准确区分“科学知识”和“虚假宣传”。
“子女工作忙,我们自己懂点健康知识,既能少给他们添麻烦,也能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赵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社区开设的“智能手机健康课”也因此走红,老人们学习如何查询医院挂号、解读体检报告、辨别保健品真伪,逐渐从健康领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管理者”。
政策与服务:为“主动健康”铺路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家对老年健康工作的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地也在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健康监测点,医院开设“老年健康管理门诊”,公园、广场增加适老化运动设施……
“以前想运动没场地,想学习没渠道,现在社区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我们当然愿意动起来。”王阿姨的话,道出了环境对观念的影响。当健康服务从“被动供给”转向“主动适配”,老年人的健康积极性自然被点燃。

从“被动养老”到“主动健康”,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是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的重塑。当银发族们不再困于“疾病恐惧”,而是主动拥抱运动、学习知识、管理健康,养老便不再是“夕阳余晖”,而是充满活力的“金色年华”。正如一位老人所说:“年纪大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主动健康,就是我们对岁月最好的回应。”
责任编辑: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