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跟我学中医 >> 内容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2025-07-14 09:04:19

作者:陈四清 主任中医师 中医博士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清医门·跟我学中医之7: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陈四清
(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 江苏南京 210029)
 

王老太太60岁以后,先后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脑腔梗、冠心病、慢性胃炎、便秘等疾病,现在她每天早上起来后首先做的事是服药,两种降糖药+三种高血压药物+丹参片+奥美拉唑+两种降脂药,还有预防血栓的肠溶阿司匹林,促进胃肠动力的莫沙必利等等。当她将各种药物从小瓶中倒出,放在手掌中时,是花花绿绿的一小把了。王老太太过着如吃饭一样的吃药日子已经好几年了,但让她疑惑的是她的身体并没有因为服用这么多药物而好起来,相反各种检查仍然不理想,精力仍在下降,胃口越来越差了。她望着摆在桌子上,大小几乎一样高的10多个小药瓶时,她不知自己的“药瓶人生”何时会结束?

随着中国进入老年社会,像王老太太这样过着“药瓶人生”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药物每个都有着不同作用,因此几乎一旦用上就难以停掉。随着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耐药和疗效下降,不得不再增加药物。为了拮抗一些药物的副作用,还要配合服用减轻或纠正副作用的药物。再加上出现的新的疾病,而不得不加用新的治疗药物。因此,他们还将会不断增多小药瓶的数量。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在排除一些不良“医工”为一已私利而滥开药物、过度治疗的原因之外,很多人会认为导致老年人“药瓶人生”的原因,是老年人罹患多种慢性病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对措施。但其实有其更层次的原因,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忽略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过份依赖药物等因素来治疗疾病,是纯粹的将人当作物质来进行修复的结果,因此就出现了药物越用越多,而过多的药物又产生了新的危害和疾病,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不得不依靠诸多药瓶而度过人之余生了。

从1993年开始,共有14个国家在国际上兴起了“医学目的”大讨论,其中11个发达国家、3个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在《医学目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报告指出:当代世界医疗危机,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二是医疗社会服务分配不公。出现现在这种“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多”的困境,根源来自近代医学模式,即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疾病医学模式发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加速药物淘汰,如过去用青霉素,一天5万到10万单位,现在却要800万到1000万单位;另一个是病人对纠正病理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血压、血糖的药必须常吃,一旦停吃,血压、血糖即刻上去。自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发明胰岛素以后,糖尿病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糖尿病合并症更多了。又比如,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按理发展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数量理应减少了,实际上,中风的病人、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减少了,但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心脏病增多了,这些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被发现和证实了。而且细菌病毒极易产生抗药性和异化,出现了超级细菌。药物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制费用也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而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药学,一直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首先,在生理上,整个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组成,各个器官之间结构相互衔接联络,从而构成有机的一个整体。通过人体的精、气、血及津液储藏、运行、代谢,从而完成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其次,在病理上,机体的病变会在机体外表有所体现,“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因此诊断疾病可从患者的外在表现,对脏腑病理进行推理、辨别。这也是我们应用最多的“脏腑辨证”法。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充分把握中医“整体观”这一理论精髓,在整体层次上对全身状态进行有侧重的调节。疾病主要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罢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整体去辨证论治。应当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母子相及等理论来整体把握疾病,既要注意五脏系统内部脏腑与外在形窍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系统之间的影响,意在恢复人体的健康和谐状态。
我的老师周仲瑛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要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尽量用一张处方解决病人的所有疾病与病证,发挥中医“多病合治”优势,要做到一方多用,一药多功。因此,不少老年人找到周仲瑛教授后就逐渐抛掉了那些小药瓶,告别了他们的“药瓶人生”,过上了真正幸福、自然的晚年生活。
今年2月笔者在门诊诊治余姓患者,慢性乙肝长期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控制尚稳定,但同时合并失眠、焦虑、鼻炎、性功能下降多病,生活质量较差,担忧服用过多西药而损伤肝功能,我们运用中医“多病合治”思维,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病历摘要】

余某某,男,43岁,2025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慢性乙肝小三阳病史多年,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1月前检查肝功能、肾功能、B超均正常,乙肝表面抗原定量>250 IU/mL,HBV-DNA低于检测下限(<10 IU/mL)。但患者长期失眠,夜间易醒,情绪焦虑,夜间口苦明显,下身潮湿已平,鼻炎好转,性功能好转,舌质暗红苔薄,大便正常。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心神失养,肾阳不足。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调补心神。处方:
麻黄3g,麸炒苍术 5g,黄连3g,金钱草45g,垂盆草30g,郁金15g,陈皮5g,太子参10g,厚朴花 6g,苍耳草15g,百合30g,合欢皮 15g,生蒲黄(包)15g,泽兰15g,肉桂(打碎)3g,茯神15g,土茯苓15g,焦六神曲15g,白蒺藜10g,煅牡蛎30g,煅龙骨15g,焦山楂10g,葛花6g,白茅根30g,柏子仁10g,淮小麦30g,功劳叶15g,龙胆草6g。21剂,水煎服,常法煎服,早晚分服。
2025年3月18日复诊:睡眠明显好转,情绪焦虑已平,鼻炎已平,精力充沛,近来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腻。处方:02-25方改土茯苓30g,加板蓝根30g。21剂,水煎服,常法煎服,早晚分服。
【按语】
中医学将失眠症状归属于“不得卧”“不寐”“目不瞑”,认为心主神明,神安则寐,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病后体虚等导致心神受扰,神不安则不寐,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症特点,按照调其虚实、泄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灵活用药。
慢性乙肝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 肝脏对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 高水平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 容易导致失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烦躁多虑等。本例患者舌质暗红,情绪焦虑,提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之象,脾虚则易生湿热,肝胆湿热上扰则口苦、下身潮湿。热扰心神则失眠易醒,肾阳不足故曾有性功能减退。因此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心神失养,肾阳不足,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调补心神之法。方中苍术、厚朴花、陈皮醒脾化湿,助运化;焦六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防湿热积滞;大剂量金钱草配合郁金,利胆而助疏肝,大剂量垂盆草清热利湿,土茯苓、白蒺藜解毒祛风利湿,龙胆草、黄连清肝胆、心经火热;白茅根利湿不伤阴,兼清热;百合、合欢皮、茯神、柏子仁、淮小麦养心肝之阴,解郁安神;煅牡蛎、煅龙骨重镇安神;肉桂引火归元;少量麻黄振奋心神阳气。
复诊患者睡眠、焦虑、鼻炎、性功能均改善,说明方证对应,尤其安神、疏肝、温肾策略有效。口中异味、苔黄腻提示仍有湿热上泛,故加重土茯苓剂量,增强解毒利湿之力,加板蓝根清热解毒。
此则案例体现了中医“多病合治”治疗多种慢性病合并的思路,同时紧扣肝郁脾虚、湿热扰神的病机,通过多途径干预取得显效。
***************************************************************

作者简介:陈四清(1967—),男,江苏射阳人,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嫡传弟子,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任。研究方向:肝炎、肝硬化、肝癌、肿瘤、腹泻、发热、皮肤瘙痒等疑难杂症中医药辨治。

老年人的“药瓶人生”与中医的“多病合治”思维

责任编辑:夏语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