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假科普”背后的“直播带货”链!国家卫健委给出指南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类内容充斥在大众视野,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提供便利,但其中也暗藏隐患。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广大公众,需警惕“假科普、真带货”现象,若发现此类违规行为,可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举报 。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指出,当前部分所谓的“健康讲座”“知识分享”暗藏猫腻。无论是在线上社交平台,还是线下举办的活动,若在过程中掺杂商品介绍和推销,或者引导公众添加私信、加入群聊咨询,这类通常是“伪科普、真带货”,大家切勿轻信。比如,一些“网红医生”打着科普的旗号,实则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进行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甚至直播带货,更有甚者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分析,此类“假科普、真带货”行为触碰多条法律红线。若医生在科普中推销具体商品,将科普异化为商业广告,不仅脱离公益属性,还违反执业医师法等规定;假冒医生的无资质行医或科普行为违反医师法,虚假宣传和变相广告违反广告法,违规销售药品可能违反药品管理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可能涉嫌诈骗罪、虚假广告罪、非法行医罪等刑事犯罪 。
那么,公众一旦发现“假科普、真带货”行为,该如何举报呢?国家卫健委给出明确指引:可通过账号所在的平台,或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健康科普辟谣平台”进行举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将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大对互联网医疗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为从源头规范医疗科普行为,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网站平台需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强化认证信息展示,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处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也对医疗科普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认定和监管作出明确规定,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定六条红线,进一步规范医疗科普与广告的界限。

在整治不良行为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在持续加大中西医相关医疗科普知识供给力度,通过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官方网站和公众号,以及具备资质的医务人员的自媒体账号(各网站平台会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展示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等相关资质证件信息 )等权威渠道,传播更多权威、专业的健康知识,帮助公众有效甄别信息,维护自身健康权益。广大公众需提高警惕,练就一双“慧眼”,让“假科普、真带货”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