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之十二:你想高兴快乐就学学咬筷子六步微笑法
跟我学中医之十二:
你想高兴快乐就学学咬筷子六步微笑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 陈四清)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喜作为一种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最为积极、良好的情绪,十分有益健康。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知足常乐,笑口常开,有益健康。相反整天弹殚竭虑、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或精神的需,则对健康不利。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整天“不苟言笑”,有些人自视清高,以“高冷”自居,经常拉沉着脸,快乐不起来,这些情况中医称为“喜不及”。喜不及不但能让周围的“高兴不起来”,同样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喜不及者,也要进行调摄。具体方法如下:
1.知足常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古人云:“衣食随缘,自然快乐。”也是要求人们甘守清贫,淡泊名利,与周围境保持协调一致,不要追求过高。将自己的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不脱离现实去追求难以达到的事情,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人们在种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最好的自我排遣方法。通过对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良好的情绪是他们共同的长寿经验,即知足常乐、自甘淡薄、不图名利地位、胸襟开阔、心情舒畅、遇事看得开想得通、自得其乐等。
孔子是知足常乐的典范,在医学极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也能享年73岁。孔子的长寿之道就是豁达大度,保持常乐。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仍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忧人”;在食住方面,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非常乐观。他注意调节生活,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充满信心。
2.顺情从欲 孔子曰“食色,性也。”目欲视物,耳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欲被衣,劳而欲息,病而欲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等,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应该设法满足,而不能强行抑制。因此要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多培养一些能让自己“快乐”的兴趣。《老老恒言》作者曹庭栋兴趣爱好广泛,75岁高龄之后,不但学而不厌,经史子集无所不读,而且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写字画画保聪明,奏乐鼓琴悦心志,栽花植木劳身形,著书立说缓脑衰。他在院内垒土为山,广植花木,以奉其母,取名为慈山,也正是其慈山居士的由来。

3.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称为“修行”“行善”。助人为乐者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的心情,经常助人为乐对健康有益。
4.多近乐者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因住在墓地附近,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不巧的是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家。这就是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为了快乐,我们也要学会多交正能量的朋友,少跟负 性情绪多的人接触;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忧郁的来源,把不愉快的事情发泄到别人身上。
5.学会微笑 如果经过上述调节,你仍然难心高兴快乐,那么不妨学会微笑。研究表明,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为语言,虽然无声,但最能打动人。
微笑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笑得越多,你收获的微笑也就越多。因此,当我们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候,就要学会振奋精神,给家人、给同事一个快乐的样子。

当然,微笑并不是天生的,生活中有的人笑得动人、笑得恰到好处,但有的人笑显得是尴尬、搞怪、阴险、扭曲、皮笑肉不笑、僵硬等等。因此,我们要学会笑,尤其是要学会微笑。
研究表明,只有对称性的、嘴角上翘的、发自肺腑的微笑才是最真诚的微笑。学习微笑可以用“咬筷子训练法”学会微笑。
咬筷子六步微笑训练法
第一步:用上下两颗门牙轻轻咬住筷子,看看自己的嘴角是否已经高于筷子了。
第二步:继续咬着筷子,嘴角最大限度地上扬。也可以用双手手指按住嘴角向上推,上扬到最大限度。
第三步:保持上一步的状态,拿下筷子。这时的嘴角就是你微笑的基本脸型。能够看到上排8颗牙齿就可以了。
第四步:再次轻轻咬住筷子,发出“yi”的声音, 同时嘴角向上向下反复运动 , 持续30秒 。
第五步:拿掉筷子,察看自己微笑时的基本表情。双手托住两颊从下向上推,并要发出声音反复数次。
第六步:放下双手,同上一个步骤一样,数“ 1、2、3、4”,也要发出声音。重复30秒结束。
*************************************************************
作者简介:陈四清(1967-),江苏省中医院院级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嫡传弟子,孟河医派(马家)第五代正宗传人,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中医科普养生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普文化巡讲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 --《中医情志养生学》第一主编。研究方向:肝炎、肝硬化、肝癌、肿瘤、腹泻、发热、皮肤瘙痒等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