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透视 >> 内容

老人说“不舒服”时,别只找药,先接住藏在症状后的“小情绪”

2025-11-03 19:39:54

作者:记者 夏语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小区张阿姨最近总把“心口发闷”挂在嘴边,子女紧张得不行,带着她跑遍了医院的内科、心内科,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查了个遍,连中医的脉都把了,结果全是“各项指标正常,没什么大问题”。医生反复叮嘱“多休息、少操心”,可张阿姨的“闷”半点没缓解,反倒添了新毛病——晚上总说“胸口发沉,睡不着”。

老人说“不舒服”时,别只找药,先接住藏在症状后的“小情绪”
直到某个周末,女儿没再催她吃药,而是搬了张凳子坐在她身边,陪着翻起了老相册。翻到一张泛黄的合影时,张阿姨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了好久,那是她和老伴刚结婚时拍的,背景是老胡同口的槐树。“以前你爸在的时候,每天晚饭后都拉着我绕着胡同走两圈,他总说我走得慢,却从来没催过我。”说着,张阿姨的声音低了下去,“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连个说话的都没有,有时候坐着坐着,就觉得心口堵得慌。”那天晚上,女儿陪张阿姨聊到深夜,从老胡同的趣事说到她小时候的糗事。神奇的是,打那以后,张阿姨再也没提过“心口闷”,连睡眠都好了不少——原来她的“不舒服”,从来不是身体的病,而是孤独在心里扎了根,借着眼眶发闷、失眠,悄悄喊着“有人能陪陪我吗”。

生活里这样的老人太多了。楼下的王爷爷,子女早就想接他去城里同住,可他总说“腰不舒服,城里的楼太高,爬着费劲”,一次次把子女的提议挡回去。直到有次孙子放假来住,无意间跟爷爷说“奶奶走后,你总一个人坐在阳台发呆”,王爷爷才红了眼:“我不是腰不舒服,是怕去了城里给你们添麻烦。你爸妈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带孩子,我去了帮不上忙,反而要你们照顾,这不添乱吗?”原来他的“腰痛”,是愧疚裹着的小心翼翼——怕自己成了子女的负担,只好用身体的不适,当作拒绝的理由。
老人说“不舒服”时,别只找药,先接住藏在症状后的“小情绪”
老人为什么总把情绪藏在“症状”背后?不是他们故意“装病”,而是那代人的成长里,从来没有“直接表达情绪”的选项。他们年轻时,日子再苦也只会说“没事,扛扛就过去了”,难过了不会说“我委屈”,只会说“我有点累”;孤单了不会说“我想有人陪”,只会说“我有点头疼”。在他们的认知里,“情绪”是私密的、脆弱的,说出来会让人笑话,还会给别人添麻烦;可“身体不舒服”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既能得到关心,又不会显得自己“矫情”。就像很多老人,明明是想念远方的子女,却只会在电话里说“我最近胃口不好”,潜台词其实是“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我”。

可偏偏很多时候,我们总把注意力放在“症状”上,却忽略了背后的“情绪”。有位朋友曾跟我吐槽,她妈妈总说“头晕”,她带妈妈做了全套检查,没查出任何问题,忍不住说了句“您是不是太闲了,想太多”。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跟她说过“头晕”,却变得越来越沉默,吃饭时总把菜往她碗里夹,自己却没吃几口。直到后来她偶然发现,妈妈的手机里存着好多她小时候的视频,每天都会翻出来看——她才猛然醒悟,妈妈的“头晕”,是怕她工作忙不回家,又不敢说,只好用身体的不适盼着她多陪陪自己。而她那句“想太多”,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妈妈好不容易鼓起的“求助信号”。

其实面对老人的“不舒服”,我们不用急着找药,也不用急着带他们去医院,只需要多做两步:先“观察”,再“倾听”。观察他们的“症状”是不是总在特定时候出现——比如你要出差前、家里没人时;观察他们说“不舒服”时的眼神,是真的难受,还是带着点期待。然后坐下来,把“你哪里不舒服”换成“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没跟我说”,把“别胡思乱想”换成“您要是有想法,跟我说说呗”。

老人要的从来不是“被照顾”,而是“被看见”。陪他们逛一次菜市场,听他们跟摊主讨价还价;陪他们看一场老电影,听他们讲电影里的故事;甚至只是陪他们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听他们重复说过好几遍的往事——这些“没用”的小事,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因为对老人来说,“不舒服”的解药从来不是药片,而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值得被在意;他们的想念,和他们的需求一样,都能被听见。

别让老人的“小情绪”,藏在“症状”背后默默等待。下次再听到老人说“不舒服”时,先放下手里的药盒,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轻轻问一句“咱们聊聊吧”。有时候,一份耐心的倾听,一次温暖的回应,就是治愈他们所有“不舒服”的最好药方。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