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瞬间:于无意义中雕刻永恒
“一个人很难在青春的时候享受青春,一个人很难在经历美好的时候知道这是美好。”
这简短的话语,像一枚精准的银针,刺中我们心底那处共通的、柔软而怅然的所在。它道出了一种生命的普遍悖论——我们似乎总是时代的迟到者,在体验的现场心不在焉,却在回忆的远方才能看清那被岁月镀上金边的风景。

青春的悖论与体验的迟滞
回想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本该是最为恣意飞扬、感受生命澎湃张力的年华。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或许在没完没了地担忧未来,为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焦虑,为一次无足轻重的争执懊恼,在自卑与自傲的复杂情绪中反复摇摆,急切地想奔向那个被想象勾勒成熟的、自由的“未来”。我们拥有最饱满的情感,却用来咀嚼微小的痛苦;我们拥有最旺盛的精力,却感到无尽的疲惫。那时窗外的蝉鸣、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课堂上偷偷传递的纸条、深夜卧谈会里不切实际的梦想……所有这些构成青春肌体的鲜活细胞,在当时,我们只视其为寻常,甚至是不堪重负的日常。

直到多年以后,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旧唱片里流淌出熟悉的旋律,或是空气中偶然飘来一股当年粉笔与旧书混合的气味,那个时代的大门轰然开启。我们才猛然惊觉,那些被我们挥霍的、急于逃离的日子,原来是生命长河中最为清澈、滚烫的一段。我们并非不曾拥有美好,只是在那美好的中心,我们失去了感受美好的能力。这就像一个悖论:体验的深度,往往与时间的距离成正比。
人生是一场体验,唯瞬间属于我
这种“后知后觉”,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领悟:人生,归根结底,不是一场占有,而是一场全然、纯粹的体验。
我们从虚无中来,最终也将回归虚无。在这段有限的旅程中,我们曾经奋力追逐、紧紧攥在手中的一切——财富、地位、成就、关系——都像是旅途中暂借的行囊。它们或许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装点门面,但终究无法被我们真正地带到终点。当我们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这些外在的附着物会如潮水般退去,显露出的,将是那片由无数“活着的瞬间”构成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海滩。

唯一真正属于你的,只有那些活着的瞬间!
什么是“活着的瞬间”?它不是时钟上匀速滴答的时间刻度,而是生命意识高度集中的璀璨火花。它是你第一次读懂一首诗时,内心那阵莫名的战栗;是你全心投入一项热爱的工作,进入“心流”状态时忘却时空的专注;是你与挚爱之人紧紧相拥,无需言语便能感受到的温暖与安宁;是你站在壮阔的自然面前,感到自身渺小却又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震撼。这些瞬间,无法被量化,无法被剥夺,它们直接烙印在你的灵魂之上,构成了你存在的核心证据。你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深刻地感受了什么,体验了什么。
于虚无中创造:自我赋予的意义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终将结束的体验,这是否意味着它本质上是虚无的?恰恰相反。认识到人生本无意义,并非是一个悲观的结论,而是赋予我们最大自由的起点。它意味着,没有一套先天预设的、我们必须去遵循的剧本或标准答案。你的人生不是一道需要去解开并获取满分的填空题,而是一张等待你去描绘、去涂抹的白纸。

意义是自己赋予给它的!这份意义,就藏在你如何回应每一个当下的体验之中。你选择以勇气面对挑战,这份挑战便成了塑造你韧性的试金石;你选择以善良对待他人,这份善意便成了温暖你世界的微光;你选择以好奇探索未知,这份探索便拓展了你生命的边界。你的热爱,你的坚持,你的创造,你即使在困顿中也保持的尊严与微笑,所有这些主动的选择和姿态,都是在为你原本空无的人生画布,填充上浓墨重彩的、只属于你的图案。意义不是被发现的宝藏,而是被创造的作品。
珍惜当下:不抱怨,不退缩,始终保持热爱
明了了这一切,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答案便潜藏在素材最后的箴言里:珍惜当下。
“珍惜当下”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鸡汤口号,它是一种需要不断修习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将散乱的心神从对过去的悔恨与对未来的焦虑中收摄回来,全然安住于此时、此地、此事。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不抱怨。生活自有其起伏,阴晴圆缺皆是常态。抱怨是对已然发生之事的抗拒,它消耗能量却于事无补。真正的智慧是接纳——接纳不完美,接纳遗憾,接纳生活的全部面貌。如同观天,晴空万里时,享受其明媚;阴云密布时,欣赏其沉郁。每一次接纳,都是一次内心的扩容。
这意味着,我们要鼓足勇气不退缩。既然人生是体验,那么丰富的体验必然包含风险与不确定性。不要因为害怕受伤而拒绝去爱,不要因为恐惧失败而放弃尝试。去经历,去闯荡,哪怕会跌倒,会碰壁。这些所谓的“挫折”,当其被纳入你生命的体验库时,它们会发酵成更为醇厚、富有层次的滋味。
而贯穿这一切的,是那份需要被悉心守护的火种——始终保持热爱!热爱不是一种不变的情绪,而是一种选择,一种能力。它是对知识的好奇,对美的敏感,对他人命运的关怀,对这片生养我们的世界的深情。是这份热爱,为我们的体验注入情感的温度;是这份热爱,驱动我们去创造、去赋予意义。它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选择拥抱生活的英雄主义。
编 辑:康 年
责 任 编 辑:秋 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