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养生 >> 内容

保健食品的“超说明书使用”:保健食品知多少

2025-04-14 15:41:22

作者:何永庆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保健食品的“超说明书使用”:保健食品知多少

             何永庆先生

     台湾自然医学文摘杂志社社长

      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执行长

       中华人类自救协会理事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已开发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人们对于养生、保健、防癌、甚至医疗条件的关注与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来得迫切。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文明病,现行主流医学除了能控制外,大多很难治愈。致使新的医疗领域,如代替疗法、自然疗法、草药疗法、营养疗法、食物疗法、酵素疗法等也都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这其中,所谓保健食品不知不觉地异军突起,相关所谓生物科技公司也一家一家开。然而,在此繁荣、喧腾的后面,却埋藏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古人说:「福兮祸所,祸兮福所」。所以,兴一利,往往就有一弊;而利弊祸福如何取舍,如何弃存菁、趋吉避凶,在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一、何谓「保健」

「保健」二字,就文字学的涵意,应该是「保护健康」之意。就香港浸

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李致重教授认为:「保健的定义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的防治疾病的群众性医事活动,谓之保健」(但该医生必须对营养学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专业素养)。在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农村普遍设有「农村保健站」,并沿用至今有「妇幼保健院」。在台湾,卫生署也成立了「国民健康局」,主张「健康是权利,保健是责任」。也就是说,保护健康是每个国民应通过专业的卫教和自我学习,把握并实践的权利与义务。以上二者,无论是主张由专业医师负责「健保」卫教、执行,来指导和实践也好,还是民众接受专业卫教,再自我DIY也罢,均不无道理,但以下问题

是非常普遍看得到的:目前保健食品满天飞,各自都标榜其功效如何如何?

1. 学习西方医学和营养学的营养师、医师们,通常不谙中医学食疗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食性及「归经」。或不谙中医食疗依旧需要「辩证论食」及「三因制宜」。学中医的医师们往往又不谙西方的营养学、能量、信息、酸碱pH值)、酵素、益生菌等等。
2. 比如身体虚弱,任何人都懂得要补。问题是如何补?补什么?

西医的补倾向于营养素的补充,即缺乏蛋白补蛋白,缺血就补铁,或者直接输血;缺钙补钙,缺维生素补维生素,因为在西医看来,这些物质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若不足,理当〝加强外援〞适当补充。但,在临床上的表现,却并没那么简单,有时效果很好,有时效果不彰,有时尚有后患,有时适得其反。

 辩证论食

不久前,有位老先生因双脚浮肿,到医院诊查,医生测验出他的白蛋白太低,便告诉他回家后要多吃肉,牛肉最佳。老先生回家后果然遵嘱大量吃肉,一两天后脚浮肿确实有改善,但四五天后,双脚肿的更厉害,再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加开了利尿剂给他吃,结果依旧肿得苦不堪言。这时后学正好去看他,希望他暂停吃肉及利尿剂,并立即到附近超市买来薏仁、红豆,约各用一茶杯,用水浸泡,请其夫人在第二天一清早以电饭锅煮薏仁红豆汤(不加糖、盐),当茶饮,一天多次。如此两天后,接到电话告诉我,脚肿大有改善。此例说明就算是医生,也未必能完全了解食疗为何,值得省思。

明代大医学家周慎斋说得好:「行医不识气(机),医法将何据,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处,见痰莫治痰,见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见血不清血;无汗勿发汗,遗精莫补涩。明得个中机,方为医中杰。」

所以,身体缺乏什么就立即补什么,不见得全对。不是最好的保健、防治疾病的功夫。

就中医而言,清、調、补、泻都须通过辩证,掌握了解病因、病机之后,才能拟定整体综合性调养方案,进而才可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条件、不同的气候及不同的体质,选择最适合的食(上药)处方,始能少误差地将身体调节(调养)到动态平衡状态。所以,中医的调养,其实依旧脱离不了「辩证论治」。而且鲜少单一用补法,或单一用泻法。因此,中医的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的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动态运用。

 后学认为,若一定要谈补:

西医的补,就像送鱼给人吃;

中医的补,却像教人捕鱼。

这样或可说明西医的营养学与中医的辨证调养是有很大区别的。

 保健食品的“超说明书使用”:保健食品知多少

.不同学术基础  出现不同的保健品

以西医生理学、药理学、营养学理论为主导的保健品或健康食品,其设计是先设定其保健标的,如促进肝脏机能、提升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症、牙齿保健、减肥、健胸、美白美肤、延缓老化、预防便秘、抗过敏、防癌、预防老人痴呆、改善性功能、促进肾脏机能、偏食营养补充等等。便研发出各种相对应的保健品,或健康食品。

虽然整个研发、制造、检测都非常科学,并符合或通过卫生署所订定的健康食品的条件与认证。这看起来应该非常理想,民众大可安心地依照个人的症状和个人主观的需求,到市面上购买相对应的产品食用,应该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实务上,往往依然不一定如人心愿,其原因有:

3.1同样症状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的起居饮食习惯、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也就是说,同样的症状,不一定每个人的成因相同。如此「对症保健」往往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效果有限或事与愿违。

3.2很多中药材都当作保健食品制作、上市,结果是「存药废医」,人们

只知此产品的功效,但完全不懂该不该用,如何用?诚可谓「乱点鸳鸯谱」或「己所欲而施于人」的一厢情愿。

3.2.1如人参一物,虽是中药中的上品药,大补元气,但仍有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考究,并非凡身体弱者皆可补之。并且有其五大禁忌:

1〉高血压患者不宜食用,因会造成便秘、口干舌燥等,往往使高血压更加严重。

2〉人参有促进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所以,服用镇静剂者不宜食用, 大凡有兴奋、亢进、情绪烦躁不安、不易入睡者,不宜食用。

3〉人参有抗利尿作用,所以患有肾脏病者,可能引发水肿现象。

4〉感冒或有感染症及发炎者不宜。

5〉身体强壮、热实体质者不宜。

 

3.2.2人参适用于体虚者,常规用量可纠正虚损状态,但若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质类固醇中毒样损害。通常表现为失眠、抑郁、头痛、心悸、血压升高、性功能减退、体重减轻。短期或一次超量服用人参及其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导很多。如口服3%人参酊剂200毫升出现头昏、发热,服用500毫升,造成死亡;因疲劳而注射人参注射液4毫升,出现休克;一次炖服高丽红参10克、四小时后出现头痛、烦燥、抽搐;一次炖服红参15克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手颤、燥热;ㄧ日内煎红参80克出现呕吐、抽搐、神昏、大小便失禁、发热、双瞳孔不等大、被诊为脑出血,后因急性左心衰竭而死亡;3例新生儿出生当日服人参0.3-0.6克煎剂,引起1例死亡,2例中毒。

 保健食品的“超说明书使用”:保健食品知多少

3.2.3以上病例多数是自觉乏力体弱,急于竣补正气,结果均未经审慎的辨证而自认为人参可补虚损所致。所以,若以人参做保健产品的业者和消费者,怎能「存药废医」而不知四诊八纲呢?因此凡人参及人参蜂王浆、人参麦乳精、人参茶都不可误用、滥用。

 

3.2 再如蜂王浆,虽味甘、酸、性平;可滋补强身、益肝健脾。但仍有其禁忌:

3.2.1 过敏体质者或对花粉过敏者;

3.3.2 低血糖者--蜂王浆中有胰岛素样物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

3.3.3 腹泻者--蜂王浆中含有蜂毒肽、会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和

诱发肠功能紊乱。

3.3.4 孕妇,尤其是习惯性流产孕妇,要小心蜂王浆中激素样物质对

    子宫的刺激而引起收缩;

3.3.5 生殖器肿瘤者。

3.3大蒜精:

大蒜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有很好的行滞气、暖脾胃、消聚积、解毒、防癌、杀虫等功效,但其禁忌为:

多食容易耗伤阴液、阴虚火旺、目疾、血症患者慎用或忌服。     

另大蒜有抑制胃液、致贫血、干扰血糖的稳定。

3.4薏苡仁:

薏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祛

风湿、清热排脓、健脾止泻等,也是防癌的最佳食材之ㄧ。但有其

注意事项及禁忌如:素体湿气较盛者或暑湿季节较适宜食用。而秋燥之时、阴虚津亏之人服食会加重燥象。

3.5枸杞子:

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但素体脾虚湿盛、痰湿中阻、实热邪盛者均不宜食用。

3.6冬虫夏草:

味甘、性平、入肺、肾二经。其功效为滋补肺肾,治疗肺肾阴虚所致的虚劳、盗汗、潮热、久咳、病后虚损,并能止血止咳。但感冒初起,感染严重,实热亢盛者不能食用。

3.7山药:

味甘、性平。入脾、肾经,补益脾胃、益肺滋肾。但属补益药,凡属有实邪、热毒、外热病者不宜食用。

 三、内行人没做内行事:

200687日,后学应邀参加中国大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会期中,有位大陆某中医药大学的副校长问我:「何社长,你不觉得灵芝这东西在外面市场上,把它的功效说得像仙丹一样,几乎什么病都医?」后学回答:「是的,无论在大陆,或是台湾,或是日本、美国等国家,其夸大其词者有之,以偏概全者有之,粗制滥造的有之,鱼目混珠者有之。请 您猜猜看,这究竟谁该负其责任?」

这位副校长被后学这么一说一问,反倒满头雾水:「你说呢?」

后学告诉他:「您、我应该要负一半的责任。因为内行人没做内行事,而外面的商人,他们大多数并不懂中医药或相关知识,外行人做了内行事;不知者,不为过。您说,您我难道不该负一半责任吗?」

四、目前全世界都有同样的问题:

1.产品名称追求玄虚,大凡「神」「圣」「精」「王」「宝」……其品名

用字,封王封后、登峯造极,铺天盖地。

2.功效介绍极尽吹嘘,「阴阳气血通补」「男女老幼咸宜」「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的宣传比比皆是。

3.混淆中药「药性」与西药「药理」的区别,随心所欲地偷换概念,乱用中、西医术语。

4.产品的配方中,往往想当然地配伍、配比,或无配方及方义,缺少使用说明(当然,这跟政府法令有关),和禁忌等注意事项。纵算是货真价实,往往缺少正确保健专业的指导。就像只有计算机之硬件,却没有软件;有了软件,又缺少了善用软件的人。

五、吻合中医医食同源「上品」食材

   上品药材是概指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对身体无甚毒副作用的中药材,不仅可用于治病、食疗、食养,即便是健康人日常使用也颇多帮助。46种中药材以及卫生部历次颁布的药食两用药材

灵芝、茯苓、山药、菊花、人参、天门冬、甘草、白术、菟丝子、玉竹、麦门冬、车前子、薏苡仁、决明子、丹参、红景天、石斛、天麻、黄芪、肉苁蓉、升麻、肉桂、枸杞子、柏子仁、桑寄生、杜仲、阿胶、蜂蜜、莲子、红枣、葡萄、芡实、黑芝麻、胡麻叶、松香、八角茴香、紫苏、沙棘、罗汉果、山楂、莱菔子、陈皮、乌梅、白果、龙眼肉、火麻仁、昆布、红花、小茴香、生姜、赤小豆、木瓜、百合、花椒、淡豆豉、杏仁、胡椒、桑椹子、麦芽、薄荷、荷叶、藕节、何首乌、当归、田七、冬虫夏草、枇杷叶、胖大海、雪耳……

注:纵算是上品、食用上仍脱离不了中医「证」、「三因制宜」,会更加妥当而有益无伤

.灵芝为例:

   自古灵芝就贵为上品中药,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的记载,乃至中、外现代科学的研究,可把灵芝的功用归纳浓缩成十个字(无毒、广效、正常、扶正、祛邪)

现代科学(医学)

早在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前苏联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伊索拉尔.莱克曼博士(Dr.Israel Brekhman有鉴于西医、药的副作用太多太大而难以善后,经研究反省后提出适应原Adaptogen的观念。得到当年以苏俄、澳洲、英国、等国家为主的世界医学协会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的认同。

1、无毒 (无副作用)

2、广效 (其作用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器官或系统)

3、正常 (使全身各机能正常化)

中国医学:

扶正、祛邪于同歩

 如此之上品,所有药或食的领域中,堪称无出其右者。简言之,灵芝可不分种、不分地区、不分气候、不分体质、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有否食用中西药,甚至只要是动物,都可随时食用。(详见作文【灵芝与中华自然疗法医学】自然疗法第120P33-35)堪称上品之首。 

:大量流血的状态,如开刀时或器官移植者暂不宜食用。

 所以,产、官、学、医及广大消费大众,都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有整体的配套策略来展开具西方营养学概念及中医药学基础的保健教育。使民众知道「防病治病之宝」若用之不当可能是「致病之毒」。此一重任,本刊与中华自然医学教育学会及社会上各推动自然医学的团体或个人,理应责无旁贷,大家群策群力,经过团队学习,相信能让保健产品真正造福国人,健康自主,远离疾病,以臻圆满自在(Care-free of Body Mind)。

 参考文献

1. 保健食品市场趋势 调查问卷2006

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 20068

2. 李致重〝保健品〞的定义及其若干理论研究《中医复兴论》

P.194-2052004.1

3. 陈达理、周立红、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1998.10
4. 孙安迪免疫革命P.102-1031997.7
5. 杨玲玲人参到底好在哪里中央日报1992.12.24

6.  林佳谷.圆满自在.2005.5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