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跟我学中医 >> 内容

跟我学中医十四: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2025-11-01 07:04:34

作者:金乾 陈四清 中医博士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跟我学中医十四: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跟我学中医》之14:

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金乾 陈四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陈四清;医案;萎缩性胃炎

陈四清老师(下称陈师)是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肝胆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师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学习17年,深得真传,擅长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肝病、腹泻、青春痘、神经性皮炎等疑难杂症。笔者临证跟师学习时,常感中医药效之奇,下附陈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一则,以飨诸君。

1 、病历摘要

雷某,女,48岁,2025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史,近来饥饿则胃中反酸,餐后不久即有饥饿感,不耐进食冷辣,大便不实,居室内则觉头痛,入睡困难,大便日行1-2次;脉小弦,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虚湿蕴,心神不宁,处方:

旋覆花 5g,法半夏 10g,陈皮 6g,浙贝母 15g,炒海螵蛸 50g,太子参 15g,甘草 5g,黄连 5g,肉桂 5g,茯神 15g,黄芩 10g,合欢皮 20g,醋延胡索 15g,焦六神曲 15g,木蝴蝶 5g,煨木香 5g,香白芷 6g。14剂,常法煎服。
跟我学中医十四: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二诊(2025年8月5日):患者胃中反酸明显好转,饥饿感减少。大便不实,日行1-2次;入睡仍困难,寐后易醒,脱发较多,两颧褐斑成片;舌淡苔薄白。原方改木蝴蝶6g、合欢皮30g;加侧柏叶 15g、淫羊藿10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5年9月2日):胃中反酸不显,大便偏烂,胃中饥感不多,喝冷水胃中不适;睡眠时好时差;脱发减少;舌红苔薄,脉沉细。二诊方改肉桂6g、醋延胡索20g、茯神30g,加干姜5g。14剂,煎服法同前。

2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并出现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类型取代了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这种变化被认为是胃癌发生路径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患者症状多样,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感、食欲不振、嗳气及消化不良等。由于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内因子分泌减少,严重者可伴有贫血、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跟我学中医十四: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年龄增长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流行病学统计,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胃癌高发区尤为常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虚痞”等范畴,其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缠绵难愈。《灵枢·脉论》有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描述了其主要症状。古代医家多从脾胃虚弱而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更是强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现代医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等因素,长期损伤脾胃所致。脾胃气虚为本,运化无力,故见食少、腹胀、便溏;气机壅滞则生痞满;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加之虚火内灼,湿热蕴结,形成“瘀毒”、“浊毒”等病理产物,腐蚀胃络,从而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甚至产生肠上皮化生这种“异类”增生,此即为“癥积”之先兆。整个病程体现了脾胃受损,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最终化生浊毒的动态演变过程。
跟我学中医十四:陈四清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一则
陈师认为,该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腑久病,蕴化内邪,损伤中州,致脾胃升降失权,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近来饥饿则胃中反酸,乃肝气乘虚横逆,胃虚不能纳谷,郁而化热,酸津上泛之征;餐后不久即有饥饿感,是胃强能消、脾弱不运的“胃强脾弱”之象;不耐进食冷辣,大便不实,为中阳亏虚,脾失健运,寒湿内停之候;居室内则觉头痛,非外感风邪,乃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清窍所致;入睡困难为胃气不和,上扰心神,兼有心肾不交之兆;脉小弦主虚中夹郁,舌淡红苔薄白提示病未全化热,阴血未大伤。故病机可总结为“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虚湿蕴,心神不宁。”治以疏肝和胃,制酸止痛,寒热平调,宁心安神之法。

处方中旋覆花、法半夏降逆和胃,下气止酸,炒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针对胃气上逆、酸水上泛之标;黄连、黄芩苦寒清泄胃中郁热,肉桂温肾引火,与黄连合成交泰丸以交通心肾,陈皮、煨木香、醋延胡索理气止痛,疏达肝郁,合为臣药,共调寒热气血;太子参、甘草益气补中,扶助脾胃之本,茯神、合欢皮宁心安神,解郁和血,焦六神曲消食助运,木蝴蝶疏肝和胃,香白芷祛风止痛,善止阳明头痛,共为佐使之用。全方寒温同施,升降并调,心胃同治,共奏和胃制酸、疏肝健脾、宁心安神之效。

二诊时患者胃中反酸明显好转,饥饿感减少,说明肝胃渐和,气逆得降;但入睡仍困难,寐后易醒,且见脱发、褐斑,提示肝郁未彻,病及肾元,精血亏虚,心神失养之机转显。故原方加重木蝴蝶、合欢皮以增解郁安神之力;加侧柏叶凉血生发,淫羊藿温补肾阳,二者相配,从精血与阳气层面调补肝肾,以治脱发褐斑。

三诊时胃中反酸不显,脱发减少,显示肝胃调和、肝肾得补之效已彰;然大便偏烂,胃中不耐冷水,睡眠时好时差,脉转沉细,均提示中焦虚寒、脾阳不振之本质显露,心肾阳气未充。故二诊方加重肉桂以温肾助阳,加重茯神以增安神之力,加重醋延胡索行气止痛;尤关键者加干姜,大辛大热,专温中焦,以散寒止泻,振奋脾阳,全方治疗重心遂由调和肝胃转向温中健脾、助阳安神,乃“缓则治其本”之体现。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金乾(2000-),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学肝胆病方向。
通讯作者:陈四清(1967—),男,江苏射阳人,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科普养生分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嫡传弟子,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任。研究方向:肝炎、肝硬化、肝癌、肿瘤、腹泻、发热、皮肤瘙痒等疑难杂症。

责任编辑:秋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