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老年健康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养老百事 >> 心灵驿站 >> 内容

岁月温良,情在暮年

2025-11-10 08:47:38

作者:听松

来源:老年健康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的阳光穿过老院的梧桐叶,在青砖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张大爷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轻轻放在石桌上,转身扶起坐在藤椅上的李奶奶。“慢着点,刚熬好的,晾了会儿不烫嘴。”李奶奶颤巍巍地接过碗,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像盛着一辈子的温柔。这样的清晨,在他们的晚年里,重复了十几个春秋,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藏着最绵长的情感。
岁月温良,情在暮年
人到暮年,情感早已褪去年少时的炽热张扬,沉淀成了柴米油盐里的默契。张大爷和李奶奶年轻时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在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中,把彼此的习惯刻进了骨子里。李奶奶牙口不好,张大爷做米饭总特意多焖十分钟;张大爷睡眠浅,李奶奶夜里起夜从来都是轻手轻脚,连开灯都要先用手背挡着光。前几年李奶奶摔了一跤,腿脚不便,张大爷便成了她的“专属拐杖”。每天傍晚,总能看见他们在小区的步道上慢慢走着,张大爷扶着李奶奶的胳膊,步伐不快,却一步一步走得安稳。遇到熟人打招呼,两人会异口同声地回应,眼神交汇时,满是无需言说的懂得。
岁月温良,情在暮年
老年的情感里,牵挂是最沉甸甸的分量。儿女们各自成家立业,平日里忙工作、顾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但每天晚上七点,张大爷家的电话总会准时响起,是儿子打来的报平安电话。“爸,妈,今天都挺好的吧?孩子放学挺乖的,你们别惦记。”电话那头的声音清晰,张大爷会拉着李奶奶一起听,偶尔插一句“注意身体,别太累”,李奶奶则在旁边补充“天冷了多穿件衣服,记得给孩子添衣裳”。简单的几句叮嘱,藏着父母对儿女永远放不下的牵挂。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老两口总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李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择菜,嘴里念叨着“老大爱吃红烧肉,老二喜欢清炒时蔬”;张大爷则忙着打扫房间,把儿女们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床单被罩都是新换的。儿女们在家的那几天,老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李奶奶的脚步似乎都轻快了许多,张大爷的话也多了起来。可当儿女们离开时,老两口站在门口目送,直到车子消失在街角,还迟迟不肯回屋。李奶奶会悄悄抹掉眼角的泪,张大爷则拍着她的肩膀说:“孩子们忙正事,咱们好好的,就是给他们省心。”这份牵挂,不似年轻时的黏腻,却深沉得跨越了距离,萦绕在岁月里。
岁月温良,情在暮年
暮年的情感中,还有一种温暖来自老友。张大爷有几个相交了几十年的老伙计,都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工作的朋友。他们没有微信聊天的习惯,却总爱每周三上午聚在小区的凉亭里。一张石桌,几把竹椅,泡上一壶浓茶,几个人就开始聊天。话题无非是年轻时的工作趣事、各自的儿女近况、哪家的菜价便宜。聊到兴起时,有人会模仿当年领导说话的语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里满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有一次,老陈生病住院,张大爷每天早上都要绕路去医院看看他,带一碗熬好的粥,坐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年轻时你帮我顶过班,现在我得陪着你康复。”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几十年的情谊。老年的友谊,没有利益的纠葛,没有功利的算计,只是单纯地想念着彼此,愿意在对方需要时搭把手、说说话。这种情感,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

人到老年,也渐渐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岁月温柔相处。曾经的棱角被时光磨平,曾经的执念被岁月冲淡,剩下的是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张大爷年轻时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争强好胜,总想着把工作做到最好。退休后,他却爱上了养花种草。院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都是他亲手栽种的。每天早上,他会提着水壶给花浇水,仔细修剪枝叶,嘴里还会跟花草“说话”。“你看这月季,又开了两朵,比昨天更艳了。”李奶奶则喜欢坐在一旁织毛衣,织好的毛衣要么给孙辈,要么送给邻居家的孩子。他们不再追求物质的富足,反而更在意精神的愉悦。偶尔翻看老照片,看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和家人,会笑着回忆那些过往的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成了生命中珍贵的印记。他们接纳了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接纳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在平淡的日子里,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院的墙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张大爷扶着李奶奶回到屋里,餐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灯光柔和。“今天的菜挺合胃口,你多吃点。”“你也吃,别光给我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温情。
岁月温良,情在暮年
老年的情感,没有年少时的激情澎湃,没有中年时的责任重压,它像一杯温茶,平淡却暖心;像一件旧衣,朴素却舒适。它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藏在跨越距离的牵挂里,藏在老友相聚的欢笑里,藏在与岁月和解的从容里。岁月带走了年轻的容颜,却带不走心底的温柔;时光改变了生活的模样,却改变不了真挚的情感。暮年的情感,是岁月沉淀后的精华,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温暖而坚定,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最后的旅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着光。

撰   稿    人:听  松 
编           辑:云   舒
责 任 编  辑:秋   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