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养”到“乐享其中”:老年群体的品质养老,供给侧如何破局?

需求升级:从“生存型”到“品质型”,养老需求更细分
“以前觉得养老就是有人照顾,现在更想活得健康、充实,还能自己做主。”家住北京的72岁退休教师王阿姨的想法,道出了当代老年人的共同诉求。如今的养老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分层化”特征:
在健康养老领域,需求从“治病”转向“防病+康复+慢病管理”。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史率超75%,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000万,他们对居家护理、康复辅具、上门医疗、安宁疗护等服务的需求迫切。同时,健康监测设备、中医康养、营养膳食等“主动健康”产品备受青睐,不少老年人甚至主动学习智能监测工具,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适老化改造需求从“特殊群体”扩展到“普通家庭”。除了失能老人需要的坡道、扶手、护理床,更多健康老人希望家庭环境实现“隐性适老”——比如防滑地板、感应夜灯、可调节高度的桌椅,既不影响日常使用,又能应对年龄增长带来的行动变化。而社区层面,适老食堂、短途代步设施、无障碍通道等“家门口的适老服务”缺口依然较大。
精神文化与社会参与成为“刚需”。调查显示,超60%的低龄老人(60-69岁)希望参与社会活动,其中老年大学、兴趣社团、志愿服务、老年就业成为热门选择。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老年大学报名“一号难求”,线上书法、智能手机课程点击率破亿,反映出老年人对“终身学习”和“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此外,独居、空巢老人的情感陪伴需求突出,宠物陪伴、邻里互助、线上社交等方式逐渐成为补充。
智慧养老需求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不少老年人渴望通过智能设备提升生活便捷度,比如一键呼叫、线上挂号、智慧点餐等;另一方面,约40%的老年人存在“数字鸿沟”,需要简单易用、有人指导的智能产品,而非功能复杂的科技设备。

供给挑战: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
尽管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面对3.1亿老人的多元需求,供给侧仍存在明显短板:
区域与城乡不平衡问题突出。一线城市的养老机构床位数、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养老服务供给集中,而农村地区面临“养老设施少、专业人员缺、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不少农村老人仍依赖“家庭养老”,难以获得专业服务。
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300万,且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不足、待遇不高”等问题。上门护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人才尤为稀缺,导致部分高品质养老需求难以被满足。
供给与需求错配。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产品多集中于基础护理,针对高知老人的精神文化产品、针对失智老人的专项照护服务、针对低龄老人的就业创业支持等供给不足;部分智慧养老产品脱离老年人使用习惯,沦为“摆设”。
支付能力与普惠性矛盾。高端养老社区、专业康复服务价格较高,普通老年人难以承受;而普惠型养老服务又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如何平衡“普惠性”与“可持续性”成为关键。

破局之路:政策、产业、社会协同发力
面对多元养老需求,我国正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创新、社会参与”的多元路径,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政策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地纷纷响应,北京推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将助餐、助医、助浴等服务延伸至社区;浙江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行动”,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点的资金扶持;广东、江苏等地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产业创新激活银发经济。企业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医疗企业推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康复辅具;互联网平台开发适老化APP,提供线上挂号、家政预约、情感陪伴等服务;房企转型康养地产,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实现“在家门口养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数据显示,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超9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2万亿元。
科技赋能破解“数字鸿沟”与服务效率难题。一方面,科技企业推出“适老化改造”后的智能设备,比如大字体、简单操作的智能手机、语音控制的家电;另一方面,智慧养老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实现“一键呼叫、上门响应”,提升服务效率。部分地区还通过“银发助老员”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弥合数字鸿沟。
社会参与构建多元支持网络。志愿者队伍、公益组织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不少年轻人参与“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陪伴、代购等服务,未来可兑换自身养老服务;邻里互助、社区养老合作社等模式在农村地区兴起,通过“熟人社会”的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多地推行“子女护理假”,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养老照护。
让养老成为“积极的人生阶段”
“老龄化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学全表示,满足3.1亿老人的养老需求,核心是实现“需求精准识别、供给多元适配、服务优质高效”。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形成“积极老龄化”的良好氛围。
清华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燕绥指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保基本、市场供多元、社会广参与”,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建立“老年人需求数据库”,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对接。
从“安度晚年”到“乐享晚年”,3.1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社会共识逐步凝聚,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适配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养老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照顾”,而是充满活力、富有价值、兼具尊严与品质的人生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