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盐城八大碗:灶火间蒸腾的千年滋味
淮河尾闾的串场河畔,青石板路上蒸腾着鱼汤的鲜香。八只黑陶海碗在八仙桌上次第排开,琥珀色的糯米肉圆泛着油光,雪白的芋头虾米羹热气氤氲。这桌传承六百余年的盐城八大碗,每一道菜都镌刻着江淮儿女的生存智慧,在朝代更迭中沉淀出独特的人文密码。

一、洪武年间的移民盛宴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苏州阊门码头聚集着两万多名戴罪迁徙的百姓。当第一批盐丁踏上盐城滩涂时,随身携带的陶甑里还装着江南的稻种。这些来自"洪武赶散"的移民,在范公堤外的盐碱地上搭起茅屋,用煮盐的铁锅支起生活的希望。
最初的"八大碗"不过是盐民们对抗贫瘠的生存策略:春日捞取湖荡里的蚬子与螺蛳,秋收后腌渍的咸肉要吃完整个冬季,打渔人带回的鲈鱼总要配上新挖的茨菰。某年腊月,盐商王三官家办喜事,将八样家常菜装进特制的黑陶大碗,这个无意之举竟成为盐城宴席的雏形。
二、盐商文化的味觉革命
万历年间(1573-1620),新兴场的盐引交易催生了独特的饮食风尚。当山西票号与徽州商帮在串场河沿岸设立会馆时,八大碗开始有了严格的席面规制。盐商们将淮扬菜的精致融入乡土食材,创造出"糯米肉圆"的秘方——用石臼反复捶打三年陈的籼米,与黑猪肉按七三比例调和。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芋头虾米羹"的诞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旱,盐城知府命厨子以耐旱的芋头为主料,加入晒干的渤海对虾熬制赈灾粥。没想到这种粗粮细作的吃法,竟成为八大碗中最受欢迎的汤品。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芋头压台,来年发财"的吉语。

三、红色岁月的特殊记忆
1941年新四军军部移驻盐城,刘少奇同志曾在泰山庙用八大碗招待地方士绅。炊事班长老李头将传统菜式改良:糯米肉圆改用抗日根据地自产的红高粱粉,红烧刀鱼替换为淡水鲫鱼,这道"平民版八大碗"传为佳话。1947年华中工委在益林镇开会时,八大碗里的涨蛋糕被赋予"解放区蒸蒸日上"的新寓意。
四、新时代的岁月延续
改革开放初期的婚宴上,八大碗承载着特殊的时代记忆。一些盐阜百家会特意在第八碗"红烧糯米圆"里埋进两枚带壳花生——这是当地"早生贵子"的古老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八大碗逐渐从祭祀供品演变为婚丧嫁娶的必备宴席。
如今在荷兰花海的农家乐里,游客仍能品尝到遵循古法的八大碗。那些深褐色的陶碗里,糯米肉圆的褶皱里藏着盐民指尖的温度,涨蛋糕的气孔中凝结着江风海韵。
盐城人办大事,桌上永远少不齐这八样“土莱”。道尽着这座城市六百年不变的人间至味。灶膛里的火苗依旧跳跃,就像八大碗里沸腾的乡愁,永远温暖着淮东大地。

一、洪武年间的移民盛宴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苏州阊门码头聚集着两万多名戴罪迁徙的百姓。当第一批盐丁踏上盐城滩涂时,随身携带的陶甑里还装着江南的稻种。这些来自"洪武赶散"的移民,在范公堤外的盐碱地上搭起茅屋,用煮盐的铁锅支起生活的希望。
最初的"八大碗"不过是盐民们对抗贫瘠的生存策略:春日捞取湖荡里的蚬子与螺蛳,秋收后腌渍的咸肉要吃完整个冬季,打渔人带回的鲈鱼总要配上新挖的茨菰。某年腊月,盐商王三官家办喜事,将八样家常菜装进特制的黑陶大碗,这个无意之举竟成为盐城宴席的雏形。
二、盐商文化的味觉革命
万历年间(1573-1620),新兴场的盐引交易催生了独特的饮食风尚。当山西票号与徽州商帮在串场河沿岸设立会馆时,八大碗开始有了严格的席面规制。盐商们将淮扬菜的精致融入乡土食材,创造出"糯米肉圆"的秘方——用石臼反复捶打三年陈的籼米,与黑猪肉按七三比例调和。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芋头虾米羹"的诞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旱,盐城知府命厨子以耐旱的芋头为主料,加入晒干的渤海对虾熬制赈灾粥。没想到这种粗粮细作的吃法,竟成为八大碗中最受欢迎的汤品。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芋头压台,来年发财"的吉语。

三、红色岁月的特殊记忆
1941年新四军军部移驻盐城,刘少奇同志曾在泰山庙用八大碗招待地方士绅。炊事班长老李头将传统菜式改良:糯米肉圆改用抗日根据地自产的红高粱粉,红烧刀鱼替换为淡水鲫鱼,这道"平民版八大碗"传为佳话。1947年华中工委在益林镇开会时,八大碗里的涨蛋糕被赋予"解放区蒸蒸日上"的新寓意。
四、新时代的岁月延续
改革开放初期的婚宴上,八大碗承载着特殊的时代记忆。一些盐阜百家会特意在第八碗"红烧糯米圆"里埋进两枚带壳花生——这是当地"早生贵子"的古老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八大碗逐渐从祭祀供品演变为婚丧嫁娶的必备宴席。
如今在荷兰花海的农家乐里,游客仍能品尝到遵循古法的八大碗。那些深褐色的陶碗里,糯米肉圆的褶皱里藏着盐民指尖的温度,涨蛋糕的气孔中凝结着江风海韵。
盐城人办大事,桌上永远少不齐这八样“土莱”。道尽着这座城市六百年不变的人间至味。灶膛里的火苗依旧跳跃,就像八大碗里沸腾的乡愁,永远温暖着淮东大地。
作者:陆碧波
编辑:云舒
责编: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