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护夕阳:中医为老年健康画“同心圆”
“以前总觉得中医慢、西医快,这次脑梗康复,是中医的针灸和西医的康复训练一起帮我重新站了起来。”72岁的张大爷坐在康复科的训练椅上,一边活动着右手,一边向记者感慨。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像张大爷这样受益于中西医协同诊疗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中医的“整体调理”与西医的“精准干预”并非对立,而是在老年健康领域形成互补,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功能衰退等问题,筑起了一道“双重守护墙”。
一、中医“治未病”:为老年健康“打基础”
“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机器,既要修‘零件’,更要养‘整体’。”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教授指出,中医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优势,在于“治未病”和“整体调理”,恰好契合老年人“多基础病、易反复”的特点。

78岁的刘奶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过去常因血糖波动、头晕乏力频繁住院。去年,她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接受中医调理:每周两次艾灸调理脾胃,日常饮用由黄芪、山楂、菊花搭配的代茶饮,同时坚持八段锦锻炼。“现在血糖、血压稳多了,半年没住过院,连感冒都少了。”刘奶奶说。
李教授解释,中医认为老年人多存在“气血不足、脏腑亏虚、痰湿瘀阻”的体质,通过中药、针灸、艾灸、传统功法等手段,既能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乏力、失眠、消化不良等“小毛病”,又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在西药控压的基础上,配合平肝潜阳的中药,能减少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通过健脾益肾的调理,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口干、多尿等症状。”
二、中西医协同:破解老年病“复杂难题”
老年人常面临“一人数病、一病多症”的情况,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全面应对,而中西医协同则能实现“1+1>2”的效果。在老年骨科、神经科、康复科等领域,这种协同优势尤为明显。

“很多老年人骨折后,西医的手术能快速复位固定,但术后的肿胀、疼痛、愈合慢,以及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血栓风险,就需要中医来‘补位’。”某三甲医院骨科副主任王医生举例,临床中会为术后老人配合中药外敷消肿止痛,内服接骨续筋的方剂促进骨愈合,同时指导他们做中医康复功法,如太极拳的简化动作,既能锻炼肌肉力量,又能避免过度运动损伤。
在神经科,中西医协同对脑梗、帕金森等疾病的康复效果同样显著。“脑梗患者急性期需西医溶栓、取栓快速打通血管,恢复期则要靠中医针灸刺激穴位,改善肢体偏瘫、语言不利,再结合西医的康复器械训练,能让患者恢复得更快、更全面。”神经科主任赵医生介绍,科室近三年的临床数据显示,接受中西医协同康复的脑梗患者,半年内生活自理率比单纯西医康复提高了23%。
三、中医“接地气”:让老年健康服务“暖起来”
除了诊疗效果,中医“便捷、温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也让它成为老年人青睐的健康选择。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成了老年人的“健康驿站”:每周有中医坐诊,免费为老人量血压、搭脉,开具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每月开展艾灸、推拿体验活动,教老人学做养生食疗方,如百合莲子粥安神、陈皮茯苓茶祛湿;甚至有中医师带着诊疗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针灸、指导用药。
“中医不只是看病,更像是‘教老人怎么好好过日子’。”社区中医师陈大夫说,很多老人不喜欢吃太多西药,觉得中药汤剂、食疗方“更对胃口”;针灸、推拿不用打针输液,也让他们更易接受。“有位90岁的独居老人,每次做完艾灸都拉着我说‘身上暖乎乎的,心里也踏实’,这种‘暖心’的服务,正是中医贴近老年生活的优势。”
四、专家呼吁:让中西医协同“走得更远”
“中西医不是‘二选一’,而是‘取长补短’。”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杨教授强调,老年健康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痛苦”,西医在急性病抢救、器质性疾病治疗上有优势,中医在慢性病调理、功能康复、养生保健上有特色,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开展“西医诊断+中医调理+中西医康复”的一体化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推进“家庭医生+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西医协同的健康守护。

“以前觉得中医是‘老法子’,现在才知道它能和西医一起,帮我们‘老得有质量、老得有尊严’。”采访结束时,张大爷已经能扶着助行器慢慢走路,他的话,或许正是中西医协同守护老年健康的最好注脚。在老龄化的浪潮中,中医与西医正以更紧密的协同,为老年人的健康晚年,撑起一片更坚实的天空。
责任编辑:秋实